正文 第41章 改裝夜間戰鬥機彗星、極光、彩雲和零夜戰(1)(3 / 3)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所擁有的機種中,所謂的攻擊機和轟炸機是嚴格分開的。前者指的是專用於對敵艦艇實施魚雷攻擊的機型。飛機投射魚雷時,必須先以超低空掠海飛行進入攻擊航線以便進行瞄準修正,這就要求魚雷機要有比較大的載彈量、良好的飛行穩定性和操縱性,對於飛行機動性則不作過高要求。受機體強度限製,這類機型隻能實施高空水平轟炸。後者實際上指的就是俯衝轟炸機。這類機型攻擊敵海上或陸上目標時,以不小於60度的俯衝角進入俯衝,到500米左右的高度時投彈然後改平脫離。俯衝投彈拉起的過程對機體的強度要求較高。而且受技術限製,當時日本海軍的俯衝轟炸機隻能攜帶一枚250公斤級的炸彈實施攻擊,對敵擁有良好裝甲防護的大型作戰艦艇一類的堅固目標破壞力嚴重不足。

高空水平轟炸精度較低,低空魚雷攻擊突防比較困難,俯衝轟炸投放的炸彈威力不足,這是當時擺在日本海軍攻擊機和俯衝轟炸機麵前的主要難題。

1939年,德國空軍裝備了新型的雙發快速轟炸機容克斯Ju-88。作為一架雙發轟炸機,Ju-88兼具了良好的飛行性能和較大的載彈量,在戰爭期間普遍應用於轟炸、魚雷攻擊等任務上。由於Ju-88的速度不慢,較大的機體空間也可以容納機載截擊雷達和較多的火器,戰爭後期改裝為夜間戰鬥機後的Ju-88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Ju-88的問世給日本海軍提供了新的思路。日本海軍當局意識到,如果采用一種大型雙發俯衝轟炸機,就可以以俯衝轟炸的方式投放大型炸彈。同時,較大的載彈量也為兼具魚雷攻擊提供了可能性。當然,在當時雙發轟炸機還無法應用於航空母艦上,隻能用於陸地基地。1940年,日本海軍航空本部向海軍航空技術廠提出研製意向,要求以空技廠正在研製的高速試驗機Y-20和從德國購買的Ju-88A4為基礎,研製一種高速的雙發俯衝轟炸機。這一年又是昭和15年,所以項目代號定為P1Y“15試陸基轟炸機(十五試陸上爆擊機)”,簡稱15試陸爆用作G4M1式陸攻的後繼型。本機以俯衝轟炸為主要攻擊方式,兼具魚雷攻擊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通用的海軍轟炸機。

1942年6月,15試陸爆的原型機試製完成。在試飛中,15試陸爆飛出了最大速度566.7公裏/小時、最大航程5371公裏、最大俯衝速度703.8公裏/小時的優異成績。由於戰局正在日益惡化,欣喜若狂的日本海軍急不可耐的不等試飛完成便將該機交付中島公司投入量產。當年11月,中島飛機公司生產的首架15試陸爆交付使用。1944年10月,15試陸爆正式定型為P1Y1銀河11型。而在此之前的1944年2月,首批銀河陸爆就已經交付駐馬裏亞納群島的海軍第521航空隊投入使用。順便一提,521空的司令龜井凱夫大佐是日本海軍航空兵的先驅者之一,繼吉良俊一之後日本第二名實現在航母上起降的老資格飛行員。飛行隊長便是以“轟炸之神”聞名全日軍的海軍俯衝轟炸高手江草隆繁少佐。配備如此水平的精兵猛將可見日本海軍對於銀河轟炸機的深切希望。可惜新型飛機和精英指揮官並沒有帶來軍方所期待的優異戰果。在當年6月的馬裏亞納海空作戰中,首度出擊的10架銀河便被美軍擊落了8架,其中就包括了“轟炸之神”本人。兩個月後,521航空隊司令龜井凱夫大佐也在關島被上陸美軍所擊斃。銀河的首次亮相以全軍覆沒而告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