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飛向拉包爾——13試陸戰初次變身
1942年2月,正在宇佐海軍航空隊擔任飛行教官的小野了飛行兵曹長忽然接到調令,命令他立即調往橫須賀海軍航空隊加入一支13試陸基戰鬥機小分隊。小野飛曹長是1932年誌願加入海軍,1934年完成飛行訓練的老資格飛行員,同時還是日本海軍最早的俯衝轟炸機飛行員之一。1937年8月,作為航母加賀號艦爆隊的成員,小野了在中國戰場上取得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在當時,包括小野飛曹長在內,橫須賀航空隊已經選調了駕駛員、偵查員和電信員各三名,組成了三個13試陸戰的實戰機組。這也是當時整個日本武裝力量中絕無僅有的一支雙發戰鬥機分隊。到1942年4月為止,首先是1、2號原型機,然後是3、5、6號原型機共5架13試陸戰由海軍航空技術廠轉交給橫空。後三架飛機在機身下方又加裝了一挺由電信員操縱的7.7毫米機槍。
對於這9架13試陸戰,海軍航空本部的感覺是相當糾結。從數量和性能來說,真的用於護航作戰這區區9架飛機根本沒什麼用處。可是怎麼說也是凝聚著海軍和中島公司方麵不少心血的新飛機,9架的數量說多不多說少也不算很少,就此丟開也有點心疼,於是,海航高層采用了一個別具一格方案,幹脆把13試陸戰送上前線做實戰測試,看看它到底能幹什麼。橫須賀航空隊的這支三機分隊實際上也就是準備調往拉包爾前線參戰的實戰測試分隊。把未完成的武器用於實戰測試在世界範圍內當然不算什麼新鮮事,光是太平洋戰爭前後日本陸海軍航空隊就各發生過一次。不過通過實戰來尋找武器的具體用途,這似乎在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個例子。為了支援這次實戰測試,考慮到此時軍方還不具備完整的維護13試陸戰的能力,中島飛機公司索性把包括設計主任大野和男以下5名設計團隊成員派往拉包爾基地為13試陸戰分隊提供隨行保障。4月3日,這5名技術人員攜帶必要的器材零件搭乘改裝航空母艦春日丸(即後來的航母大鷹)啟程,開往拉包爾。如此高規格的保障隊伍,不知道在世界上有沒有先例。
4月20日,13試陸戰的3機分隊從木更津機場啟程,準備經由塞班、特魯克轉場飛往拉包爾。其中2號機由小野了飛曹長駕駛,踏上了他成為日本第一名夜間戰鬥機飛行員的旅程。
這次轉場並不順利。當13試陸戰分隊飛抵塞班島機場時,先是小野飛曹長的2號機右發停車,不得不緊急降落。然後是3號機降落時刹車失靈,撞上了已經落地的號機,兩架飛機都輕度損壞。
接到消息後,大野和男主任帶領他的技術人員小分隊搭乘一架1式陸攻機飛往塞班島進行緊急搶修。經過檢修後,設計師判斷繼續飛往拉包爾已經沒有什麼可能性,索性把這3架飛機送回了日本本土。13試陸戰的初次拉包爾之旅便灰溜溜地宣告結束。
不過這一圈也算是沒白繞。至少通過一次接近於實戰的飛行,證明了13試陸戰確實有些價值。盡管飛行性能有限,遙控機槍塔也是個不頂用的樣子貨,這表明13試陸戰無法作為原定的遠程護航戰鬥機使用,不過憑著280節的最大速度和超過1300海裏的大航程,大型的機體正好可以為容納大型航空照相機提供了充裕的空間,加上齊全完備的電信設備,13試陸戰作為一架專用的陸基偵察機倒有著不錯的潛力。日本海軍擁有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水上偵察機,但卻一直沒有自己的專用高速大航程陸基偵察機。現用的三菱C5M298式陸基偵察機實際上還是陸軍的Ki-1597式司令部偵察機的改型,不但最大飛行速度隻有260節,而且機體小航程短,總數還不到50架,根本無法適應太平洋戰場大範圍航空偵察的需要。現在看來,將13試陸戰改進為一架快速遠程偵察機倒是正好可以填補海軍在這方麵的空缺。於是在1942年7月6日,13試陸基戰鬥機被日本海軍方麵正式定型為J1N1-C2式陸基偵察機(二式陸上偵察機),簡稱2式陸偵。海軍首批訂購了50架2式陸偵用於取代已經明顯落伍的98式陸基偵察機。以後軍方又考慮到C實際上表示的是艦載偵察機和水上偵察機,便又將2式陸偵的代號修改為J1N1-R,用R表示陸基偵察機。經過一年多的測試飛行之後,13試陸戰最終以一架偵察機的身份得以定型投產。這是13試陸戰的第一次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