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三次變身方成正果的空中巡洋艦——夜間戰鬥機月光(1)(1 / 3)

(一)空中巡洋艦誕生記——13試陸戰的由來

由於傳統的單發戰鬥機航程有限,難以為遠程轟炸機提供全程護航,一些國家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機身更大的雙發戰鬥機。再考慮到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遠程飛行時飛行員需要同時兼顧駕駛和導航,負擔實在過重,有必要增加專用的領航員席位,在當時的各國軍方眼裏,這種雙發多座位重型戰鬥機速度快、航程遠、火力強,可以適應截擊、護航、偵查、對地攻擊等多重任務,算是個很不錯的主意。於是在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雙發遠程多座位遠程戰鬥機一度也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潮流。德國的梅塞施密特BF-110、英國的英俊戰士都可算是這一類型的產品。不過後來的實戰結果表明,這類產品的性能實在不能令人滿意。

飛機的航程上去了但是笨重的機體又導致飛行性能下來了。理論上的多重任務特性實際上對於空戰性能影響較大。本應成為友軍轟炸機的貼身保鏢,實際上卻是敵方高性能戰鬥機的相當不錯的獵殺對象,自身反而需要單發戰鬥機的護航。很快,歐洲戰場上的這類機型就逐漸退出了與敵戰鬥機捉對廝殺的行列,憑著大機體所帶來的火力和載彈量的優勢,轉化為專用於攻擊敵大型轟炸機的重火力截擊機、快速戰鬥轟炸機和夜間戰鬥機使用。

相當喜歡嚐鮮的日本人也趕上了這一班車。中日戰爭初期,原本被日本海軍視為遠程越洋攻擊之秘密武器的的三菱G3M196式陸基攻擊機在中國空軍戰鬥機的攔截下卻顯得弱不禁風損失慘重。作為應急方案,日本海軍航空兵本部除了要求三菱公司緊急研製更高速更重武裝的新一代遠程轟炸機(即後來的G4M1式陸攻機)之外,1938年11月,海航本部又向三菱重工和中島飛機公司發出研製意向,要求研製生產一種專用於為遠程轟炸機護航的雙發多座遠程護航戰鬥機,項目代號為“13試雙發陸基戰鬥機(十三試雙發陸上戰鬥機)”,簡稱13試陸戰。

由於當時三菱正忙於12試艦戰、12試陸攻和陸軍的Ki-46型遠程偵察機三個重要項目的研製工作,沒有能力參與13試陸戰的競爭,所以這個項目便由中島公司直接獲得。在日本海軍戰鬥機的代號體係中,在此之前隻有A係列一種,也就是艦載戰鬥機。從13試雙發陸基戰鬥機開始,日本海軍正式啟用了陸基戰鬥機專用的J係列代號,13試陸戰也就成為J係列的第一號,所以13試陸戰的正是型號名稱就是J1N1,其中N為中島飛機公司的羅馬注音字頭。當然了,從來把海航看做最主要對手的日本陸軍航空隊也不甘落後,在此同時,日本陸航本部也委托川崎飛機公司研製了與13試陸戰相類似的Ki-45雙發戰鬥機,這就是後來的2式雙座戰鬥機屠龍。

由於戰爭的影響,軍方提出的設計規劃書原件已經散失在曆史長河中。據中島飛機公司的當事人回憶,當時軍方的提出的設計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項:1、雙發三座位。2、動力係統采用兩台中島飛機公司的榮係列發動機。3、最大平飛速度不低於280節。4、正常航程1300海裏,帶副油箱時2000海裏。5、空戰性能與接近於完成的12試艦戰相當。6、導航、電信設備與1式陸攻相當。7、武器配備為前方20毫米機炮一門、7.7毫米機槍2挺。後方7.7毫米雙聯裝旋轉機槍2座、腹下7.7毫米自衛機槍一挺。

不客氣地說,這份性能規劃書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13試艦戰的航程比12試艦戰要超出30%左右,自然需要更大的機內油箱。1門20毫米機炮和7挺7.7毫米機槍的火力組合重量也同樣要大大超過12試艦戰的雙槍雙炮。再加上增加的兩名乘員所需要的各種設施,13試陸戰的重量肯定將大大超出軍方的預計。從一般的物理學常識上也會知道,雙發動機的13試陸戰的重量必將遠大於12試艦戰,這就意味著13試陸戰將有大得多的慣性,要改變飛行姿態當然會比單發的12試艦戰更困難。如果說三菱公司研製零式艦戰時都因為海軍的過高要求頭疼不已的話,那麼一架起碼相當與零戰兩倍大小的雙發飛機又怎麼可能達到的“12試艦戰相當”的超高機動性能?隻憑兩台1000馬力級的榮發動機又怎麼可能滿足如此苛刻的性能要求?更進一步說,日本人何德何能可以讓上帝改變一般的物理常識?

接到海軍的訂貨之後,中島飛機公司立即組成了由設計師中村勝治擔任主任的設計團隊。13試陸戰在中島公司內部被稱為G項目,從1939年夏季開始,G項目設計團隊正式開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