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航空隊的問題就是這樣。
按照堀越二郎的觀點,零戰和F4F在1對1的交手時,零戰可操必勝。1:2時零戰也能應付。1對3時零戰將陷入苦戰。1對5時零戰將必敗。從這種觀點看,零戰與野貓的交換比應該在1:2.5左右。可惜美國人的觀點完全兩樣。按照美方統計,零戰投入使用的初期階段對中國空軍和美、澳空軍時交換比可以達到1:12以上。而與野貓的交換比,在中途島海戰之前,為1.7:1,美軍全麵調整了空戰戰術之後,交換比可以達到5.9:1。美國人的觀點在日軍飛行員中也能得到證實。曾經經曆過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空的苦戰又有數年試飛經驗的小福田租少佐就認為,零戰感覺上很近似於一把的日本刀,鋒利而脆弱。而以F4F為代表的歐美戰機是一把戰斧,鈍重厚實。
從某些角度上來說“零戰根本不能算傑作機”。這個評價可謂是斑斑血淚。日本的航空史學家渡邊洋二批評得更加嚴厲:“開戰以來零戰的絕對優勢,不過是和對手的二流機取得的,日軍在數量上質量上都占有相當的優勢,再加上中日戰爭所鍛煉出來的精幹的飛行員陣容,打贏理所當然。當零戰遇到難對付的仙人掌航空隊時,結果就完全兩樣。對零戰還真是有必要做出重新評價。”公正的說,零戰與F4F實際上是互有長短難分高下。扣除雙方統計戰果中必有得虛報以外,整體上很可能是打成平手。哪方麵發揮的更好則哪方麵獲勝。從1942年下半年以後零戰便迅速的轉向凋零,人的問題和戰術方麵的問題恐怕要更嚴重得多。
憑著超過1萬架產量的絕對冠軍(日本作戰飛機中產量居於第二位的是陸軍的中島Ki-431式戰鬥機,5600架左右的產量略略超過零戰係列的一半),憑著太平洋戰爭前期令盟軍飛行員魂飛膽喪的傲人戰績,毫無疑問的說,三菱A6M零式艦載戰鬥機是當之無愧的日本曆史第一名機,放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堪與德國的BF-109、FW-190,英國的噴火,美國的F6F、P-51以及蘇聯的雅克、拉係列相提並論的二戰一代名機。毫不誇張地說,零戰就是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標誌,零戰係列的興就是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興;零戰係列的亡就是日本海軍航空兵的亡。
這就是三菱A6M零式艦載戰鬥機,如同藝術品一樣精美的零戰,同樣也如同藝術品一樣脆弱的零戰,還是如同藝術品一樣難於生產的零戰(製造零戰所需要的穿孔、打磨、鉚接技術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工時,零戰的製造工時相當於P-51戰鬥機的三倍)。作為日本帝國的國力與日本帝國的侵略野心完全不相適應的產物,零戰從一開始就充分體現出鮮明的日本帝國所獨有的特色。輕巧的機體、優越的飛行性能、很不錯的火力,這都充分體現出舊日本軍隊“乾坤一擲”的決戰思維。
別的國家或許會很羨慕零戰的飛行性能,不過想必不會有哪一家願意仿效日本人那一套就是了。就算是當時航空工業的底子未見得比日本強出多少的蘇聯,就算是那個時代的蘇聯戰鬥機和日本戰鬥機一樣強調中低空飛行性能,但是以雅克-1、3、9和拉-5FN為代表的蘇聯優秀戰鬥機可並沒有把飛行速度放在性能要求的後麵位置,蘇聯設計師一直在追求著更強勁的動力和更快的速度,而且蘇聯飛機的生產性更不是零戰係列能相提並論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日本人關於不列顛空戰和零戰的段子屬於純粹的狂想。德國空軍根本不可能接受零式艦載戰鬥機,就如同日本人看BF-109也不順眼一樣。光是生產性不佳製造困難這一個缺點就足夠讓德國人把零戰否決100次。同樣,德國飛行員也絕不可能願意要一架一碰就掉的小鳥,他們更有可能拿著手槍找設計師算賬。真的投入到不列顛戰場也不會為德國空軍帶來勝利,隻會讓德國空軍的戰鬥機部隊提前把血放幹。
日本電影《燃燒吧,零戰》的最後一幕是男主角在激烈的空戰中死了,然後日本帝國也宣布“終戰”了,不甘心的地勤人員們在部隊解體之前將一架零式艦戰澆上汽油燒成了壯觀的大火球。燃燒吧,零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