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零戰縱橫談(2)(3 / 3)

這次戰役使日本陸軍意識到了在大規模戰爭中保存飛行員的重要意義。在這之前,日本陸航的風格甚至比海航還要保守些。在這之後,日本陸軍的所有作戰飛機對於生存性都有了一定的考慮。和零戰同期發展而且性能和功能都很類似的Ki-431式隼戰鬥機從設計之初就采用了可以抗7.7毫米槍彈的自封油箱。雖然這種防護也不怎麼樣,不過總比沒有好多了。在1式戰鬥機之後的Ki-442式鍾馗單座戰鬥機和Ki-613式飛燕戰鬥機就更是相當結實耐打(當然是以日軍的標準來說的。如果換成歐美標準,日軍絕大多數作戰飛機都很脆弱),防彈裝甲、自封油箱、防彈玻璃也是一樣不缺。1943年11月,在中國廣州附近的空戰中,有日本陸航的鍾馗戰鬥機被負責香港防空任務的海航零戰誤擊命中多發,但仍能順利飛回基地。如果是零戰被零戰所擊中,不知能不能有這種好運氣。雙發的96陸攻被輕火力的1式戰鬥機一個短點射就打成碎片的例子倒是有的。到1943年中以後,日本海軍的第一線飛行員趨於枯竭,不得不大量啟用訓練不足的菜鳥飛行員挑大梁的時候,日本陸軍航空隊有不少部隊還基本上能保持開戰初期的訓練水平。這一方麵,日本陸軍反而要聰明多了。

話又說回來,日本陸軍的戰鬥機也有很令人無話可說的地方,那就是那個非常糟心的火力。

從97式戰鬥機開始,日本陸軍就非常推崇小口徑航空機槍。認為這樣的武器射擊精度高。所以97式是兩挺7.7毫米機槍,1式戰鬥機最早的型號還是兩挺7.7毫米機槍。雖然說很快1式戰鬥機就更換成7.7毫米和12.7毫米機槍各一挺,中後期型號又更換成了兩挺12.7毫米機槍,不過放在世界上看,這仍然屬於敬陪末座的水平。

1942年11月,裝備有61架1式戰鬥機的日本陸航飛行第11戰隊進駐拉包爾,赴所羅門群島前線參戰。這種貧弱的火力就讓海軍同行們看足了笑話。11戰隊曾經有過出動一個完整的中隊對孤零零一架B-17轟炸機死纏爛打200多公裏仍無法給對方以致命打擊的記錄。盡管在1942年底,零戰的最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過就憑著那兩門20毫米機炮就還是讓陸軍飛行員羨慕得要死。陸航本部曾經有人很認真的提出采購一批零戰裝備兩個戰隊的構想。當然這麼傷麵子的事陸軍的將軍們是不可能答應的。此議以後再無下文。一直到1944年,日本陸軍才在3式戰鬥機上裝上了兩門從德國采購的MG151/20型20毫米機炮。整整比海軍晚了差不多4年時間。

一家徹底輕防護,一家徹底輕火力,日本陸海兩軍果然是難兄難弟。

除此之外,零戰的高速機動型、俯衝性能也都存在相當的不足,這些都是賬麵飛行性能不如零戰的美國同級戰鬥機戰勝零戰的可乘之機。

其實就是到今天,在日本國內,關於1式戰鬥機與零戰哪個更強也一直是航空粉絲之間爭論的焦點。作為當時日本排名第一的航空企業所生產的產量居於曆史第二位的1式戰鬥機與當時日本第二的航空企業所生產的產量居於曆史第一位的零戰;作為日本陸軍航空的第一主力機型與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第一主力機型,1式戰鬥機與零戰其實有著相當多的相似之處。

同樣的動力,類似的布局,這兩架飛機遠遠開起來長相都有幾分神似。同樣的高機動性,同樣的大航程,使這兩種機型都很適合於遠程護航作戰。由於存在著不少相似之處,戰爭前期被零戰打昏了頭的盟軍飛行員幹脆把這兩種機型都當做零戰。他們還因為有的Zero會從機翼射出炮彈,有的Zero會從機頭處開槍而非常困惑。即便在已經弄清楚了Oscar(1式戰鬥機的盟軍識別代號)的來龍去脈之後,盟軍飛行員們仍然經常稱之為ArmyZero-陸軍零戰。考慮到零戰的火力優勢非常明顯,這在對抗皮糙肉厚的盟軍作戰飛機時更有意義些,整體而言應該還是零戰稍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