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零戰縱橫談(2)(2 / 3)

對於零戰生存性之低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筆者隨便舉兩個例子吧。1943年2月,在一次交戰中,252航空隊飛行隊長周防元成大尉所駕駛的零戰被美軍擊中。一顆子彈從機身油箱穿入最後在座艙穿出。幸好可能中彈時機內燃油已經消耗了不少,所以才沒被子彈引爆,否則這位未來的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將軍就要當場炸成碎片了。即便如此,他仍然在座艙內被揮發的汽油氣體熏了個半死,全賴僚機駕駛員宮崎勇一飛曹領航才保住了一命。

救了長官一命的宮崎勇一飛曹自己也有這樣的九死一生的例子。1942年12月,他駕機隨隊出擊瓜達爾卡納爾島。無事返航後在與地勤人員檢查他所駕駛的零戰時卻被嚇了一大跳。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座艙擋風玻璃上多了一個圓洞,在他的座椅上端的對應位置也有一個圓洞,將他的座椅靠頭處打了個對穿。很顯然,在他完全沒注意到的時候,一顆流彈從正前方擊中了他的飛機。湊巧此時他正在俯身給機槍上膛,子彈從他的頭上掠過打穿了他的座椅。如果不是非常偶然的一次俯身,這位很可能擁有太平洋戰爭期間最多參戰次數的零戰王牌的全部戰爭生涯就該他實際參戰一個月後永遠的結束了。

和這兩位相比,台南海軍航空隊王牌阪井三郎被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打掉一隻眼睛,同屬台南空的王牌笹井醇一中尉被F4F一輪點射就淩空爆炸屍骨無存的實例恐怕更出名些。當然這兩位也要更倒黴很多就是了。

其實就是在相對強度較低的中國戰場,試用中的零式艦戰也有13架中國戰鬥機所擊傷。對於日軍來說幸運的是當時中國空軍的主力蘇製I-15和I-16戰鬥機還隻裝備有7.62毫米的Shkas機槍。這種機槍射速很快但是威力已經顯得不太夠。日軍在兵力上裝備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如果中國空軍的戰鬥機已經有了12.7毫米以上口徑的武器的話,零戰鬧出笑話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早在這個時期,第一線部隊就已經有人注意到了加強機體防護的必要性。可惜(或許我該用“好在”這個詞)日本海軍高層仍然沉浸於零戰天下無敵的迷夢中,這種改進一直到戰爭後期才得到實現。

從軍事思想上來說,日本海軍從來就非常強調見敵必戰、先發製人、一招必殺。在戰術運用上,日本海軍又一貫非常重視超越敵打擊範圍的先製攻擊。反映到武器的設計方麵,就自然體現出一種每一克的重量都是要用於攻擊,絕對不考慮防禦(當然日本的國民兵器大和級戰列艦是例外)。兼具大航程和相當優越的飛行性能而生存性能極端不足,這差不多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初期日本海軍主力作戰飛機的標準風貌,又何止零式艦戰一個。甚至零戰都不是其中名聲最臭的,畢竟還有被日本飛行員苦笑著稱為“炎之翼”,被美軍飛行員稱為“打火機”的美軍王牌批量生產線G4M1式陸攻機存在。等日本海軍高層意識到作戰飛機的生存性對於戰爭的真正意義的時候,已經什麼都太晚了。

軍方沒有提出要求,以堀越二郎為首零戰設計團隊自然就樂得裝糊塗。更有甚者,為了保證飛行性能,堀越還在軍方的默許下進一步削弱了零戰的機體結構。從表麵上看,堀越二郎經過努力確實製造出一架完美滿足軍方的最高要求的傑作而沒有對主要性能做出什麼犧牲。而事實上,他還是對主要性能做出了犧牲,而且是相當大的犧牲。未來用眾多人命為代價的犧牲。

在這一方麵,反而是日本陸軍航空隊要厚道不少。在著名的諾門罕戰役中,日本陸軍航空隊先後投入了14個裝備有當時最新式的Ki-2797式戰鬥機中隊參戰。交戰中,日軍一度憑借97式戰鬥機優越的飛行機動性大占上風。但在蘇聯空軍調整戰術,充分利用I-16戰鬥機的優秀的爬升性能和高射速的航空機槍方麵的優勢,以垂直麵的能量機動對抗日軍慣用的水平麵盤旋機動之後,蘇軍便逐漸占據了空中優勢。戰後,日軍宣稱擊落蘇聯飛機1252架,自己承認損失作戰飛機157架。其中97式戰鬥機飛行員的損失已經超過了一半。優秀的飛行員和第一線空戰指揮官損失慘重,事實上已經瀕於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