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戰和隼
就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幾個月的1941年4月,日本陸海軍航空兵舉行了一次兩軍最新型戰鬥機的對比測試。為了爭麵子,日本陸軍拿出了尚未正式裝備部隊的中島Ki-43型(不久以後定型為1式戰鬥機或者叫隼)和Ki-44型(將於次年定型為2式單座戰鬥機或者叫鍾馗)以及當時還是日本陸軍絕對一線主力的中島Ki-2797式戰鬥機。日本海軍拿出來的自然就是當家花旦——隸屬於橫須賀航空隊的零式艦載戰鬥機21型1架。零戰21型的駕駛員就是幾天以後因為飛機空中解體遇難的下川萬兵衛大尉。
參加測試的幾種飛機中,Ki-43是一架強調高機動性的遠程製空護航戰鬥機,各方麵性能與定位和零戰有不少近似之處。Ki-44則是日本陸軍第一代也是整個日本武裝力量所擁有的第一代高速截擊機(日本陸軍稱之為“重戰”),強調高速和重火力,但航程和飛行機動性相對較弱。這兩種機型也是即將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陸軍航空隊所擁有的最新式戰鬥機。97式戰鬥機是定型於1938年初的日本陸軍第一代全金屬下單翼戰鬥機,有些古樸的固定起落架是其與日軍其他戰鬥機相區別的一個突出特征。97式戰鬥機有著令日本陸軍極為心醉的傑出飛行機動性和操縱性,在中國戰場和在諾門罕戰役中都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整體性能比日本海軍上一代的96式艦載戰鬥機略好一點。不過放在1941年,97式戰鬥機就已經顯得有些過時,其貧弱的火力和已經有些落伍的速度已經很難與美英的一線先進機型相對抗,隻是由於日本陸軍高層的短見識(不折不扣的體製問題)導致新一代的Ki-43型戰鬥機難產,才使得日本陸軍航空隊不得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仍然依靠這種老式飛機來挑大梁。
對比測試的結果表明,Ki-44擁有幾種飛機中最好的爬升性能,而大翼載使其在中低空的格鬥中完全不是零戰的對手。有意思的是設計最大時速高達580公裏的Ki-44本該輕而易舉的將零戰甩在後麵,但實際上在這一次的對比測試中最大速度也隻有530公裏/小時左右,並沒有飛得比零戰21性更快。Ki-43的翼載比零戰21型要更小一點,所以在水平麵的格鬥方麵不遜於零戰甚至還能稍強,但是速度爬升則頗有不如。97式戰鬥機除了水平機動性較好以外,其他飛行性能則全麵落後於另外幾種機型。零戰可以很容易的依靠高速和大爬升避開與97式戰鬥機的盤旋格鬥。這還是友軍間的對比測試,不需要使用真槍實彈的結果。考慮到零戰21型的的武器配備遠遠超過陸軍的三種飛機,如果是真正意義的實戰,零戰的優勢還將更加明顯。陸航老中青三代齊上陣,而海航隻拿出來一個零戰就全員通殺,海軍高層終於可以開心的笑了。
會有這種測試結果其實並不很出人意料,從那份很要命的性能規劃書看,倒不如說這才是零戰該有的本事。
提出如此誇張的性能要求,這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中國戰場的經驗和教訓。
在實戰中,日本飛行員發現,96式艦戰在與中國空軍的任何戰鬥機的交戰中都不會吃虧,用於製空作戰性能完全夠用。但是另一方麵,96式艦戰的速度與中蘇方麵的SB-2型轟炸機相比並無優勢,航程也不足以為96式陸攻提供全程護航,在用於要地防空和遠程護航作戰時,輕巧的96式艦戰相當不得力。
這其中最突出的戰例發生在1938年秋季。在當時,日本陸海軍航空隊已經基本上取得了中國戰場的製空權,中國空軍和蘇聯誌願航空隊隻能後撤到中國大陸深處的四川,以攔截日軍的遠程轟炸機作為主要任務。這一年的10月3日,發生了令侵華日軍航空兵部隊上下痛澈心脾的事件。這一天,由蘇聯誌願航空隊飛行員駕駛的的8架蘇製SB-2型轟炸機遠程出擊日本陸海軍在中國戰場最重要的航空兵基地漢口機場獲得成功。炸彈準確命中了機場的指揮所。日本海軍第1聯合航空隊司令官塚原二四三少將以下46名軍官被當場炸死炸傷。塚原本人的左手被彈片切斷,這讓他永遠失去了競爭“虎之子”部隊第1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的資格。10月14日,蘇聯誌願航空隊乘勝再次出擊。20架SB-2型轟炸機將整個機場炸成一片火海。據當時就在漢口機場服役的阪井三郎回憶,機場上近200架陸海軍飛機就找不到幾架沒有起火燃燒的。阪井的回憶並不算很過分,僅日本海軍的第1和第2兩個聯合航空隊就有不少於40架作戰飛機被擊毀擊傷。一直到轟炸結束,日軍才有少量戰鬥機得以起飛迎戰,擊落了兩架蘇聯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