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A6M2-N2式水上戰鬥機
在前麵,筆者提到過中日戰爭初期的8月14日,負責為日本艦隊提供對空防禦的艦載水上偵察機偷襲中國空軍的霍克Ⅲ戰鬥機成功,創下了戰爭期間交戰雙方最早的擊落記錄。在此之後的華東作戰中,日軍的水上偵察機表現活躍,除了傳統的偵察、轟炸以外,還頻頻客串戰鬥機的角色,用於為攻擊機和俯衝轟炸機護航出擊南京,並與中國空軍發生過多次空中交戰。水偵的機動性不錯,再加上早期日本飛行員良好的軍事素質,兼職戰鬥機的水偵在與中國空軍的正版戰鬥機交戰中並不吃虧。
由於水上偵察機出乎日本軍方的出色表現,加上在未來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依托難以建成機場的島礁作戰的可能性很大,於是在1939年(昭和14年),日本海軍正式向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水上飛機製造廠商川西飛機公司發出了研製意向,正式要求川西公司研製昭和15年試驗水上戰鬥機(15試水戰)。這也就是後來的水上戰鬥機“強風”。
令人完全滿意的水上戰鬥機研製難度非常高(或許應該說是不可能),15試水戰的進展相當不順利。海軍方麵意識到無論川西公司怎樣努力,15試水戰也不可能趕在太平洋戰爭開戰前進入現役。於是,1941年1月,軍方又決定以當時已經基本成熟零式艦戰11型為基礎,開發一種高性能的水上戰鬥機。從平衡製造能力考慮,這個方案交給了中島飛機公司。這個機型臨時性的被命名為代稱1號水戰。
代稱1號水上戰鬥機以零戰11行為基礎改進而來。改進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項:水上戰鬥機不再需要起落架和著艦鉤,這些設備拆除後在機體下方安裝一個大型的主船型浮筒,在左右翼下各安裝一個小型船型浮筒用於保持飛機在海麵上滑行時的平衡。機翼略有延長。大型浮筒的存在不可避免的會破壞飛機原有的氣動外形,為了改善飛機的縱向穩定性,飛機的垂直尾翼明顯加大,同時在後機身下部增加了一塊小型的腹鰭,飛機的長度明顯增加。這些也就是1號水戰與一架標準的零戰11型的主要區別。
經過差不多11個月的緊急研製,1941年12月8日,代稱1號水戰的第一架原型機首飛成功,正好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同日。試飛結果表型,由於大型浮筒的空氣阻力以及額外增加的大約200公斤重量,代稱1號水上戰鬥機的的最大速度、爬升性不可避免的比零戰全麵下降,好在機動性尚可加上繼承了零戰11型的良好的可維護性,軍方認為用在太平洋上難以進駐陸基戰鬥機的島礁上也可以接受。於是在1942年7月,本機正式定型為A6M2-N(N為中島飛機公司羅馬注音的第一個字母)2試水上戰鬥機。從1942年7月投產到1943年9月停產時為止,中島飛機公司總計製造了327架2式水戰。並在北起阿留申群島,南達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太平洋戰場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用於島嶼防空、為護航隊提供空中掩護等任務。在與美軍作戰飛機的交戰中,小有表現。盟軍為這種零式艦戰的水上型起了Rufe的識別代碼。
盡管2式水戰已經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水上戰鬥機,不過隨著戰況的日益激烈,要應付盟軍越來越凶猛的攻擊,連正兒八經的零戰都倍感吃力,更何況是性能全麵下降的2式水戰。大戰後期,2式水戰便從第一線撤出,轉用於巡邏、護航等任務。到戰爭結束時,日本海軍還有24架2式水戰在服役。這些飛機被美國占領軍全部銷毀,無一架存世。也正是因為性能下降嚴重實戰價值不大,盡管其他國家也都發展過水上戰鬥機,例如零戰的死對頭格魯曼F4F戰鬥機就有水上戰鬥機的改型,戰後美國甚至研製過噴氣式水上戰鬥機,但是除日本以外基本上沒有哪個國家將水上戰鬥機真正的實用化,2式水戰也就成為世界上同類機型中的絕響。
A6M2-N2式水上戰鬥機型主要性能指標
型號名稱:A6M2-N2式艦載戰鬥機11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