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17日,在橫須賀海軍航空廠,召開了以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長和田操少將、海軍航空廠廠長前原謙治中將為首,包括橫須賀航空隊、海軍航空廠試驗部的飛行軍官和三菱、中島兩開發商的總計約30名代表參加的聯席研討會,具體的討論12試艦戰的設計工作。三菱公司參加會議的代表是技術部長兼設計科長服部讓次、內定的12式艦戰項目負責人堀越二郎等五人。
在會議上,剛剛從中日戰爭前線的第2聯合航空隊參謀的職務上回任橫須賀航空隊戰鬥機隊長的源田實少佐扮演了絕對的主角——盡管他本人的全部作戰經驗都來自指揮室的椅子上。
會議上,源田實已經徹底忘掉了幾個月前他還在大肆宣傳的“戰鬥機無用論”,先介紹了日本海軍航空兵在華中作戰的經驗教訓,最終對於12試艦戰的性能要求,源田實以他坐在指揮室椅子上取得的空戰經驗做出了說明,並且反複強調:與現有的96艦戰相比,12試艦戰必須飛得更快、飛得更遠和飛得更靈活!
對此,堀越二郎代表製造廠商方麵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些要求的性能中,隨便哪個拿出來,放在世界上都屬於一流水平。如果所有的性能要求都能達標,毫無疑問這就是一架超一流水平的戰鬥機。並不是我方說軟話,問題是軍方的很多要求如速度、機動性、航程等等事實上是互相對立的。要想所有的性能都達標,技術上實在太困難了。隨便哪一項也好,希望軍方能夠多少放鬆一點。至少,希望海軍方麵能夠考慮給我們一個重要性的順序。”
新生代空戰大專家源田實少佐馬上又第一個蹦了起來,在連說帶比劃地再次渲染了他從椅子上取得的空戰經驗之後,源田斬釘截鐵地得出結論:“戰鬥機,特別是以與敵戰鬥機交戰為目的的單座戰鬥機,機動性是絕對的第一要求。在此之下,最大速度和航程有所犧牲也無所謂。”
源田的話音剛落,同樣是剛剛從中日戰爭前線的航空母艦加賀號的戰鬥機飛行隊長任上回任海軍航空廠飛行試驗部陸基機組長兼戰鬥機主任的柴田武雄少佐也蹦了起來。“我有異議!”柴田說。憑著在中國前線作戰和在橫須賀基地試飛He-112戰鬥機時與德國飛行員所作交流的經驗,柴田武雄得出自己的結論:“戰鬥機機動性至上主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一直以來偏重格鬥戰的作戰思想必定會被時代的進步所拋棄。外國的戰鬥機、轟炸機等等各種軍用飛機毫無例外的以提高速度為第一重點。在戰場上會被敵高速戰鬥機和轟炸機所甩掉的毫無存在的價值。事實上我國戰鬥機的機動性已經明顯優於國外產品,完全沒有必要繼續增強。何況即便機動性上有所不足,也可以依靠戰術和飛行員的訓練加以補足。此外,要期待我方的轟炸機在遠程攻擊中取得戰果,也就必然期待我方戰鬥機的掩護。所以航程的加大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時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以源田實為代表的機動派和以柴田武雄為代表的速度派吵成一團,最終也沒有得出到底誰更正確的結論。於是,這場軍方和製造廠商代表聯席研討會以“原方案通過”而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