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堀越二郎的雕刻刀
和海軍方麵的反複溝通之後仍然不得要領,試圖調整的項目要求軍方是一口咬死,連半個也調整不下來。能弄明白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海軍的要求就是聖旨,你的感受如何人家全當是一團空氣。和你談談是給你麵子,真以為兵大爺們有興趣聽你說什麼不成?你覺得能辦到就去辦,覺得辦不到把自己賣了也得去辦!再糾纏下去,兵大爺們未必會再有和你扯皮的耐心。一個破壞帝國軍備的“非國民”、“米國英國赤露中國間諜嫌疑”的帽子扣下來,憲兵隊的茶三菱的的員工也不是沒喝過無奈之下堀越二郎也隻好硬著頭皮開工了。
1932年,三菱飛機公司的生產車間曾經發生過一場大火,不僅造成了數百萬日元的經濟損失,正在為陸軍試製的新型轟炸機原型機也被大火焚毀。為此,憲兵隊曾經把三菱上下翻了個遍,一位三菱公司的中層技術人員被作為美、英、蘇、中間諜嫌疑調查了很久。盡管找不到任何證據,憲兵隊也就是死活不肯解除嫌疑。一直到最後確認火災隻是一場普通的責任事故後,他的間諜嫌疑才被解除。
要開發出一架全新類型的飛機,涉及的新技術將非常多。僅僅是軍械部分,由於新機將采用7.7毫米機槍和20毫米機炮混合而成的武器係統,設計師就必須設計出分別使用兩種武器和合並使用武器的選擇發火裝置。這些都是此前所從未經曆過的全新的領域。
設計新機型第一步當然是選擇一台合適的發動機,對於這個堀越本人可是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切膚之痛——當然以後我們會知道這位零戰之父每一次開發新機時發動機都是他的一塊心病,為發動機而傷腦筋屬於常態了。這其中固然有當時日本自身的技術問題,也不乏體製問題,軍方自作主張給他添的亂子。
如果說在7試艦戰和9試單戰時期,三菱的發動機還是付不起來的阿鬥,那麼到1938年,這個阿鬥就已經完全不可刮目相看了。經曆了不成功的A4之後,以美國普惠公司的黃蜂發動機為參考,在A4型發動機的基礎上,三菱公司發動機部的工程師改進而成了新的A8型發動機,另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叫金星。到1936年,最新的金星40係列發動機成為日本最早的1000馬力級的航空活塞發動機。以後的曆史證明,金星係列發動機功率適中性能可靠,是二戰期間日本所生產過的最好的航空發動機之一,被廣泛應用於眾多陸海軍的機型之上並成為三菱公司的一係列航空活塞發動機的開發母體。
在金星發動機的基礎上,三菱公司的工程師將汽缸活塞行程縮短了約20毫米,開發出了直徑較小當然功率也相應較小的瑞星係列發動機,以滿足軍方對於小型航空發動機的需要。
當時堀越二郎糾結的就是到底選擇金星還是瑞星。金星40型發動機最大功率可以達到1075馬力而還有相當進一步提升的潛力,而瑞星13型名義上是900馬力級,實際最大功率為875馬力。從動力的角度上來說,當然是選功率更大的金星係列比較好,對提高速度、爬升性能比較有利。選用直徑較大的金星係列自然也就意味需要直徑更大更重的機身,當然也就能夠容納更多的東西,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果采用小功率發動機,發動機耗油率會比較低,飛機的迎風阻力也會比較小,同時飛行員的前向視野也會更開闊,這對一架艦載戰鬥機還是很有意義的。
這種事情要是放在一名美國設計師身上的話,他大概不會有一點猶豫的就直接選大的那一台。而對於堀越來這位戰鬥機雕塑家來說卻有些犯難。通過計算,堀越得出結論,如果采用瑞星發動機的話,新機的戰鬥全重將維持在2300公斤上下。而如果采用金星,新機的戰鬥全重預計將達到3000公斤左右。就在堀越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得到一個消息:中島飛機公司的設計師正在橫須賀征求飛行員的意見。這個消息令堀越二郎一時慌了手腳。無論他設計出什麼樣的飛機,最後還是要和飛行員們見麵。96式艦戰的戰鬥全重是1.6噸級的,如果他拿出來一架3噸級的戰鬥機,這個跨度實在是太大了點。飛慣了小飛機的海航飛行員讓他們輕易接受一架幾乎重了一倍的飛機恐怕很難。如果第一印象就不好,那很可能會影響到這份訂單!天大地大訂單最大。經過反複考慮,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小直徑小功率的瑞星13型發動機。以一架30年代末期開發的新型戰鬥機來說,堀越二郎為12試艦戰所選擇動力即便不是最小的(意大利在同期研製的CR-42雙翼戰鬥機采用的840馬力發動機比瑞星還要小一點)但也絕對是最小的之一。
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也是一個令堀越二郎後悔不已的決定。幾年以後,當太平洋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一直以來把零戰看做戰無不勝的神鳥的日本海軍飛行員們發現,零戰一貫的高機動性優勢在美國飛機麵前越來越不頂用,倒是薄身板的零戰自身火力不足、結構強度不足、油箱和座艙等要害部位缺少必要的防護一碰就碎一打就著的先天不足卻暴露無遺。無數身經百戰的精英飛行員命喪黃泉,化作了中太平洋萬頃碧波中的一縷泡沫。這時候軍方這才算意識到他們從來不看在眼裏的生存性對於一架作戰飛機到底有多麼重要。無奈從設計伊始,零戰就是圍繞著小直徑小功率的動力係統而開發出來的輕型(注意,不是小型)戰鬥機,基本上沒有增重的餘地。對於軍方要求增加裝甲、自封油箱的要求,堀越二郎自己也隻能徒呼奈何。對此,堀越本人後來也是懊惱不已:“這全是我的錯。”順便一提,在研討會過後不久,中島飛機公司就宣布退出了選型競爭,三菱事實上已經成為12試艦戰唯一的開發商。堀越忍痛保訂單的舉動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意義,真要是用了金星發動機其實也就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