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邁向“純國產機”之路(8)(3 / 3)

正如柴田武雄事先所估計的那樣,96陸攻的理論性能值很高,並不遜於當時中國空軍的一線戰鬥機。但是帶彈後根本不可能再飛得出這樣的高性能,最大時速實際上在280公裏/小時上下。中國空軍要有效攻擊它並不很困難。理論上應該能擊退中國空軍戰鬥機的自衛火力也表現平平。日本射手宣稱擊落過很多中國戰鬥機,可是96陸攻還是一個勁的往下掉。

在航母加賀號的甲板上,看著被被打得千瘡百孔僥幸逃回來的攻擊機,看著未歸還名單上的一個個名字,柴田武雄淚流滿麵的大呼:“什麼戰鬥機無用論嘛,大混蛋!”

大混蛋也好,不是大混蛋也罷,總之從1933年到1937年,席卷日本海航4年之久的“戰鬥機無用論”的惡果已經釀成了。在當時,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的各級飛行軍官均為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的畢業生。新生從軍校畢業後接受飛行訓練,然後分配到作戰部隊擔任各級指揮職務。從1929年到1935年,共有7期218名海軍兵學校的畢業生接受了飛行訓練,其中擔任戰鬥機飛行員的共有43名,占總畢業人數的20%弱。而從1936年到1938年,共有3期120名海兵畢業生接受了飛行訓練,其中成為戰鬥機飛行員的僅有15名,所占比例銳減至12.5%。原有的戰鬥機飛行員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信心也大受打擊,要求轉行成為新興的俯衝轟炸機飛行員的並不稀罕,這與太平洋戰爭末期大量俯衝轟炸機和偵察機飛行員轉行成為戰鬥機飛行員正好成為兩個極端。

“戰鬥機無用論”給日本海航的裝備建設也一樣造成了相當的衝擊。盡管在這一期間,軍方並沒有延緩新型艦載戰鬥機的的開發,但是換裝的積極性明顯不高。1937年8月,第1航空戰隊投入中國上海戰場時,作為艦隊絕對主力的大型航空母艦加賀號所搭載的艦載戰鬥機飛行隊裝備的仍然是16架老掉牙的90式艦戰。一直到加賀號飛行隊的攻擊機群已經吃足了苦頭之後的9月2日,才有首批3架96艦戰配屬到航母加賀上。而同期,日本海軍換裝新型艦爆和陸攻的速度就遠遠不是這麼拖拖拉拉的。

由於源田實宣揚“戰鬥機無用論”的調門太高,影響不小,使當時的很多老資格戰鬥機飛行員對他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著名零戰王牌阪井三郎在戰爭末期曾經當過源田實的部下。晚年,他在回憶錄中就明確批評源田實:“雖然是戰鬥機飛行員出身,但是非常缺少空戰經驗,完全不會指揮戰鬥機作戰。”60年代,源田實從航空幕僚長的位置上離任,準備從政競選國會議員。作為舊日本海軍的名人,源田的競選班子自然將舊海軍人員尤其是海軍航空兵的老人看作理所當然的票源。可惜有的海航老飛行員一聽說是投票給源田實,就直截了當的表示:這時候不是他姓源田的官大的時候了,有票也不會投給源田實那個混蛋!老人根本不買他的帳。

源田實與柴田武雄這對老冤家對頭的第二次交鋒以柴田的勝利而告結束。自此之後,源田實和大西瀧治郎再也沒有提過戰鬥機是不是無用處。

應該指出的是,從飛行器最早被應用於作戰之後,防空就一直是現代戰爭的一個重要課題。要想有效地抗擊敵空中打擊,數量充足質量優越的防空用戰鬥機和地麵防空火力網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同樣,可靠有效的預警指揮機製更是防空作戰獲得勝利的重要保證。這三者互相結合才能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防空體係,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在可以超越視距的預警雷達係統得到廣泛應用之前,由廣泛部署的地麵監視哨、聽音係統和電話、電台所組成的防空預警網其實是很有效果的手段。由美國著名空戰專家、飛虎隊的創始人克萊爾·陳納德所創建的這樣的“人肉雷達”係統就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且起到了相當不錯的作用。

柴田武雄盡管正確認識到了在現代空戰中戰鬥機所擁有的巨大價值,但是他還沒有認識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防空體係對日本的重要性。事實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國內並沒有誰真正的將防空放在心上。從中日戰爭爆發到太平洋戰爭戰敗,日本為此吃了很多苦頭。1938年,就在柴田本人擔任海軍第12航空隊飛行隊長,具體承擔侵華日軍在武漢的防空任務時,就曾經被蘇聯誌願航空隊的SB-2型轟炸機炸得灰頭土臉完全無所作為。從這一點來說,盡管柴田武雄可以說是日本相當富有前瞻性的的空戰專家,戰爭末期也一直負責日本本土的防空作戰指揮工作,但筆者還是要說他一句:智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