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混蛋”源田實和他的“戰鬥機無用論”
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發展,到30年代中期,一些新型轟炸機如美國的馬丁B-10、日本的三菱G3M96式陸攻等在飛行性能方麵已經基本上不遜於當時的一線戰鬥機,於是在當時的世界上範圍內,有一種觀點開始流行起來,就是說:既然轟炸機已經可以以不低於戰鬥機的速度突入敵境任意攻擊作戰半徑範圍內的目標,敵戰鬥機已經難以攔截我方轟炸機的攻擊。即便是遇到敵機的攔截,轟炸機編隊的密集自衛火力網也能夠為自己提供充足的保護。既然如此那麼用戰鬥機與敵戰鬥機交戰爭奪製空權和攔截敵機還有什麼意義?未來戰場的天空屬於轟炸機,空中作戰隻需要用各種轟炸機將敵人殲滅於地麵即可,戰鬥機已經無用處了!
大約在1933年,“戰鬥機無用論”的觀點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有趣的是,把“戰鬥機無用”引進日本的,不是轟炸機飛行員,而是一群當時日本海軍中的大尉、少佐級別的中堅戰鬥機飛行員,其中不乏後來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第一線指揮軍官,在他們當中調門唱的最響亮的並且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建設最有影響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橫須賀航空隊戰鬥機分隊長源田實海軍大尉。
對於日本海軍來說,戰鬥機無用論還有點另外的含義。
日本的國土狹小資源貧乏,所以在軍事思想上從來特別注重先發製人攻擊至上,渴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與敵進行決戰,一戰定勝負。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那樣的反複爭奪廝殺的血腥消耗戰從來是日軍所要盡量避免的。
根據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海軍可以擁有相當於美國或者英國60%的主力艦艇噸位,事實上已經穩居世界第三大海軍強國的位置,超越了傳統的海軍強國法國和意大利。換個國家的話,可能也就對此滿足了,而對於充滿了“貪心不足蛇吞象”的擴張野心的日本來說,相當於美英六成的實力這根本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為了扭轉在主力艦艇數量上的劣勢,日本海軍設想了種種其他戰法。隨著日本航空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日本海軍開始設想可以發展一種遠程高速的“沿岸用攻擊機”,在未來的對美作戰中,以日本外圍諸島作為前進基地,在遠海以魚雷和炸彈對美軍艦隊實施先發製人的空中打擊。即便不能殲滅來犯的美軍艦隊,至少也可以給美艦隊造成相當程度的打擊,為隨之而來的主力決戰創造有利的條件。這樣的作戰消耗小而效果大,相當符合日本軍事思想的口味。
根據這樣的作戰構想,在當時擔任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長山本五十六主持製定航空自立的三年計劃時,就有多種遠程中型陸基攻擊機列入了研發計劃。經曆了數次研製失敗之後,1936年6月,日本海軍第一種真正的陸基遠程轟炸機——三菱G3M196式陸基攻擊機定型投產。山本五十六本人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攻之父”。
在這種形勢下,以源田實、小園安名等橫須賀航空隊第一線戰鬥機部隊指揮官就接受了“戰鬥機無用論”的思路。除了航空技術的發展令戰鬥機已經難以有效攔截轟炸機的觀點以外,他們更進一步認為:日本的軍事思想就是進攻至上進攻第一。日本海軍的任務就是與敵艦隊決戰殲敵於遠洋之中。以空中目標為對手的戰鬥機航程短火力弱對艦隊決戰並無作用。遠程陸基攻擊機則不然,有了遠程陸攻,敵艦隊包括航空母艦在內一旦進入作戰半徑就會立即成為陸攻的獵物。敵艦隊和艦載機已不可能構成對日本本土的威脅。遠程陸攻才是日本海軍所需要的決戰兵器。爭奪製空權和防空作戰對日本海軍來說並無存在的必要性。既然如此,戰鬥機自然也就無用了。“戰鬥機無用論”者甚至聲稱,在高速狀態下,戰鬥機試圖射擊命中轟炸機都屬於不可能。
作為“戰鬥機無用論”的主唱的源田實相當受當時擔任橫須賀航空隊副長兼教務主任的大西瀧治郎大佐的賞識,從源田調入橫空之後就一直被大西引為心腹重點培養。大西瀧治郎本人又是山本五十六的心腹和主要智囊之一。“戰鬥機無用論”正好又與山本關於陸攻的構想相吻合,於是在當時的日本海軍內部,由源田等人主唱,由大西擊節讚歎,再由山本默許,形成了一條從基層作戰部隊到中層指揮機關再到高層統帥機關的完整鏈條,一時間,戰鬥機無用論基本上成為日本海軍內部的共識。
在試用中的96陸攻與現役的館山航空隊的90艦戰的模擬攻防演練中,90艦戰的飛行員無論怎樣努力也根本無法在9試陸攻後上方占據射擊位置,演練以轟炸機方麵輕而易舉的全勝而告結束。演練的結果似乎證明了戰鬥機確實已經在轟炸機麵前無能為了。96陸攻是平飛速度350公裏/小時的最新型全金屬下單翼轟炸機,最大速度與當時尚未裝備的95艦戰大體相當。而90艦戰如前所述,是已經明顯過時的上一代雙翼戰鬥機,二者的飛行速度相差甚遠。會有這種結果當然十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