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9章 邁向“純國產機”之路(5)(1 / 2)

(4)A5M4-K 96式戰鬥教練機和2式戰鬥教練機

隨著更現代化的A6M零式係列艦載戰鬥機產量的不斷擴大,從1942年中開始,原有的保留96式艦載戰鬥機的各航空母艦和陸基航空兵部隊也逐次換裝了零式艦戰,原裝備的96式4號艦戰便逐漸從作戰部隊中撤裝。一部分96式艦戰4號撤除了作戰所需要的部分設備以後,轉用作新飛行員上零戰之前的過渡用戰鬥教練機使用。這種非正式的型號也被稱為A5M4-K96式戰鬥教練機(九六式練習用戦闘機)。

由於簡單改裝後的96式戰鬥教練機依舊為單座,飛行教官和飛行學員無法同時搭乘,使用起來相當不便,所以在1941年,由第21海軍航空廠(前身是曾經參與製造96式艦戰的橫須賀海軍工廠航空機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擴建為第21海軍航空廠並遷移到大村)在96式艦戰的基礎上增加第二個座艙改製而成的15試戰鬥教練機被日本海軍航空本部所選中,以2式戰鬥教練機(二式練習用戰鬥機)的名義投入生產,編號也是A5M4-K。

2式戰鬥教練機的總產量說法不一。有說法認為,由於2式戰鬥教練機問世過晚,到1943年,第21海軍航空廠在零戰的基礎上改製的零式戰鬥教練機就已經完成首飛,繼續生產2式戰鬥教練機的意義不大,所以這種機型第21海軍航空廠隻生產了20架,在渡部鋼鐵廠生產了4架,合計24架。也有說法認為2式戰鬥教練機的生產一直延續到1944年上半年,一共生產了103架以後才徹底停產並被零式戰鬥教練機所取代。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三菱重工名古屋飛機製造廠和第21海軍航空廠都是美國陸海航重點打擊的目標,當年的原始資料肯定散失嚴重,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在今天就難以考證準確了。

(5)Ki-18和Ki-33

前麵提到過,中島飛機公司用於參加9試單戰選型的是其為陸軍設計的Ki-11戰鬥機的海軍改進型。而Ki-11自身不但在海軍選型中敗給了三菱9試,同樣在陸軍的選型中敗給了川崎Ki-10。

就在川崎Ki-10中選為95式戰鬥機,日本陸軍航空兵為自己有了速度不慢機動性極好的新型機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三菱公司為海軍開發的9試單戰卻以95式戰鬥機無可比擬的超高性能閃亮登場。實際上,盡管95式戰鬥機定型投產於1935年底,比96式艦戰要早不到一年,但是三菱9試1號問世的時間比Ki-10還要早兩個月。95式戰鬥機麵臨著服役的同時就過時淪為二等貨色的命運。同樣以95式而命名,同樣的分屬於日本海軍和陸軍的末代雙翼戰鬥機,中島和川崎兩家競爭對手還真是同樣的流年不利。誰讓他們的思路比別人慢半拍呢。

傳統上,日本陸海軍從來是各幹各的老死不相往來。在飛機這一塊上,兩軍甚至要求開發商要有各自的設計團隊來開發各自的產品,陸海軍團隊之間不得互相交流工作的內容。不過9試單戰的成果是瞞不過陸軍的,三菱公司用來測試9試單戰的各務原機場就是當時日本陸軍最大的一個航空兵基地,陸航在各務原就有兩個航空兵聯隊。親眼目睹了海軍新玩具的優越性能,感到眼熱的陸軍也向三菱公司訂購了一架9試單戰的陸軍改進型用於測試。這架陸軍版的9試單戰叫做Ki-18。Ki-18飛機采用了中島壽5型發動機,其他方麵,除了武器的安裝方式與操縱杆的操控方式按照陸軍的習慣調整成於海軍正好相反的形式以外(讚歎一句,日本陸海軍在給對方找別扭這方麵還真是一點也不嫌累),這架Ki-18與9試單戰的2號原型機並沒有更多的不同。

1935年8月,Ki-18交付日本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和明野飛行學校測試。在明野飛行學校的試飛中,Ki-18表現出色。在3050米高度上,Ki-18飛出了440.8公裏/小時的好成績。明野飛行學校方麵認為性能優秀,有增加訂購原型機做進一步全麵測試甚至裝備陸軍航空隊的價值。航空技術研究所卻以壽5型發動機性能不可靠、飛機性能不佳這樣的似是而非的理由加以否決。最終,陸軍航空本部接受了航技研的觀點,決定不予采用。對此,三菱公司方麵非常不服氣:發動機不行我們早知道,要不然做出那麼多頂著不同腦袋的樣機飛來飛去幹什麼?何況你們陸軍選中的那個壽5是中島的貨色,合不合格管我們三菱何事?說我們飛機不好,你們陸軍倒是找個更好的拿出來看看。事情很明顯,陸軍就是不願意接受一架海軍玩過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