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從試飛到定型
在發揮出令日本海軍當局喜出望外的高性能的同時,三菱9試1號機在試飛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試飛員發現駕駛9試單戰1號機降落時,下滑角度相當小。在接地前更會變得總有一種向上飄的傾向,總是不肯老老實實的落地。對於這一點,堀越決定在機翼中段增加一套裂縫式襟翼就可以在降落時放下襟翼強製性地將機頭下壓。
第二個問題是,飛機在大迎角飛行時會出現縱搖。經過研究,堀越發現這是因為大迎角狀態下倒鷗型的機翼在彎曲部位會產生空氣亂流,破壞了飛機的穩定性。對於這個問題,堀越幹脆在2號原型機上放棄了這項設計,代之以中段平直外段略帶上反角的傳統型機翼。
對於三菱9試單戰來說,最大的麻煩來自於那台發動機。1號機所采用中島壽5型發動機通過一套減速齒輪帶動螺旋槳軸。事實證明這套齒輪係統非常不怎麼樣,所以2號機的動力係統用一台直接驅動螺旋槳的壽3型發動機取代了前者。最大功率715馬力的壽3型發動機可以提供比壽5型更強勁的動力但是相應的飛機的重量也有所增加。試飛結果表明,2號機的最大速度與1號機基本持平,爬升性能略有下降。全麵改進後的2號機不但修正了1號機在操縱性方麵的問題,機動性還有了一定的提高。
遺憾的是,壽3型發動機的可靠性也不怎麼令人放心。於是,三菱公司又連續製造了3-6號原型機用於測試各種發動機。3號原型機裝上了800馬力的光1型發動機。4號機用上了630馬力的壽2改,1、5號和6號機又變成了三菱公司自己的A-9(630馬力)和A-8(730馬力)發動機。這幾種發動機事實上哪個都並不能完全令人滿意。功率小的會使飛行性能下降不少,而功率夠用的又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怎麼看,9試單戰也難以在1937年以前進入現役。
就在三菱公司方麵因為發動機問題而焦頭爛額的時候,日本海軍當局表示等不下去了。早在1934年12月,日本方麵就宣布不再繼續延長華盛頓海軍條約,所以到1936年12月,這項控製海軍軍備競賽十幾年的條約就會壽終正寢。在此之前的1月15日,日本帝國就已經宣布退出了倫敦海軍條約。這就意味著從1936年底開始,世界就將進入無條約時代,各主要海軍大國將可以展開無所顧忌的軍備競賽。同時,對中國現代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就會知道1936年下半年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有多麼緊張,新一輪更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在所難免。日本國內也並不太平。進入30年代,日本國內激進軍官製造的各種事件就沒斷過。1936年2月26日,激進軍官們更是發動了大規模的兵變。
凡此種種隻能意味著一件事:和平的日子不多了。在這種情況下,軍方實在沒有那份耐心再等待三菱重工繼續穩穩當當進行測試,1936年,急不可耐的日本海軍決定不等三菱公司將其完善化就決定將9試單戰選為新一代戰鬥機。1936年11月19日,9試單戰正式被日本海軍接受,定型為A5M196式1號艦載戰鬥機,簡稱96式1號艦戰。日本海軍的戰鬥機部隊從此正式進入了全金屬單翼機的時代。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全金屬單翼艦載戰鬥機。再加上在此前不久的1936年6月,日本海軍航空兵宣布采用了同出於三菱的G3M96式陸基轟炸機(九六式陸上攻擊機,96陸攻),三菱重工來一舉贏得了來自海軍的兩大訂單。對於三菱重工的員工們來說,昭和11年可真是個好年。
在日本的航空工業曆史上,96艦戰被公認為一項標杆性的產品。此後,日本陸海軍新型戰鬥機的研發往往都以96艦戰作為參照物。多年之後,設計師堀越二郎本人在回憶錄中仍然很得意表示,96艦戰才是他設計過的最令他滿意的飛機。
(3)96式艦戰全家福
1:三菱A5M1 96式1號
正式定型投產的96式1號艦戰動力部分采用了幾種發動機算是最可靠的中島壽2改1型發動機。由於功率不足再加上量產型比原型機增加了一些服役所必需的裝備,與三菱9試1號原型機相比,96式1號艦戰的飛行性能實際上下降了不少,尤其是爬升性能下降的幅度相當大。這個缺憾隻能等待更好的發動機問世之後才能解決。
在生產過程中,還有一架96式1號實驗性的換裝了兩門20毫米厄利空FF型機炮。
首批18架96式1號艦戰趕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中日戰爭全麵開始前裝備了大村航空隊。在96式艦戰全係列中,1號-6號為原型機。7號-35號為量產型96式1號。96式1號總計生產了29架。
A5M1 96式1號艦載戰鬥機主要性能
長度:7.71米
翼展:11.00米
高度:3.20米
機翼麵積:17.80平方米
空重:1081公斤
戰鬥全重:1500公斤
動力:中島壽2改1型9缸星型風冷活塞發動機起飛功率580馬力最大功率在1500米高度上630馬力
螺旋槳:金屬二葉變距螺旋槳直徑2.69米
翼載:84.3公斤/平方米
功重比:2.59公斤/馬力
載油量:348升
最大平飛速度:2100米高度上406公裏/小時(22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