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也不是不懂麵子不能當飯吃的道理。硬撐著將95式戰鬥機裝備部隊以後的1936年4月,陸軍忙不迭的向中島、川崎和三菱三家公司發出開發意向,要求三家廠商參加陸軍下一代戰鬥機的選型競爭。三家公司的機體代號分別是Ki-27、Ki-28和Ki-33。
這一次,輪到一肚子怨氣的三菱公司方麵耍大牌了。三菱公司方麵以正忙於96艦戰和96陸攻的最後實用化工作,沒有多餘的能力設計一架全新的單發戰鬥機為借口,在Ki-18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動力係統采用陸軍要求的Ha-1甲型發動機,其實就是壽3型的陸軍版,最後拿出來一架基本類同於96式2號1型艦戰的產品來糊弄事。反正三菱的製品是注定不可能中選的,沒必要那麼認真。
在參加選型的三家公司的產品中,三菱Ki-33完成的最早,性能方麵也並不遜於其他兩家的產品。而在對比測試中,Ki-33當然如三菱公司方麵事先所預料的那樣出局了,以製造了兩架原型機而告收場。最終中島飛機公司設計的Ki-27獲勝,這就是經曆過中國戰場、諾門罕戰役,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仍然是日本陸軍航空兵絕對主力的97式戰鬥機。順便一提,在此之後到太平洋戰爭結束,就如同日本海軍航空兵所裝備的各種單發戰鬥機沒有中島飛機公司的設計一樣,日本陸軍航空兵也同樣沒有采用過一種來自三菱重工的單發戰鬥機。日本陸軍和海軍這兩家在鬥氣方麵也是永遠不會嫌煩的。
整個A5M
96式艦載戰鬥機係列中,共包括6架原型機、782架三菱公司所生產的量產型、200架由其他製造廠商所生產的量產型以及103架教練型以及為陸軍所生產的3架原型機,各型合計為1094架(一說為1015架)。這個數字比以前日本海軍所裝備過的所有各型戰鬥機的總和還要多出一大截。
(6)點評96式艦戰
英國皇家空軍的一代名機颶風第一次飛上藍天是在1935年11月;德國空軍接收第一架BF-109B是在1937年2月;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第一架單翼戰鬥機波音P-26戰鬥機裝備部隊是在1934年1月,但P-26的技術層次明顯比其他幾種機型要低。比較完善的單翼戰鬥機塞維斯基P-35戰鬥機則問世於1936年;美國海軍在1936年1月新裝備的格魯曼F3F係列艦載戰鬥機仍然是傳統的雙翼結構。從時間上看,日本進入全金屬單翼戰鬥機的時代大體上與傳統的歐美航空工業強國相同步,作為海軍艦載戰鬥機則是真真正正的世界第一。雖然在動力、火力方麵其實仍有些差距,不過從整體上說也算是趕上了戰鬥機單翼化的潮流。而且,作為一架應用於航空母艦的海軍戰鬥機,96式艦載戰鬥機的飛行性能並不遜於同期各國空軍一線戰鬥機,這一點在當時的世界上也屬於相當少有的例子。對於日本的航空工業來說是一次真正的革命性的進步。從96式艦戰問世之後,日本海軍和陸軍便開始全麵進入全金屬單翼戰鬥機時代了。
有趣的是,與同屬於艦載戰鬥機的F3F相比,96艦戰為更先進的下單翼布局,但是卻又有著古風十足的敞開式座艙和固定式起落架,發動機功率較小機身重量也比較輕。而F3F則正好相反,作為未來著名的F4F戰鬥機的前身,F3F保留了傳統的雙翼布局但卻又有著密封座艙和可收放起落架,機身較重發動機功率也比96艦戰明顯大出一截。在筆者個人看來,這二者互為對照相映成趣,其實都有些單翼戰鬥機技術成熟之前的過渡性產物的味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把96艦戰和F3F的特征組合在一起,就是一架很現代化的單翼戰鬥機了。當然F3F的性能並不弱。盡管是雙翼機,F3F-3型仍然具備425公裏/小時的最大飛行速度,與96式艦戰4號相差無幾。可惜的是到美日兩國真的拉開架子全麵開打的時候,F3F已經從美國航母上全部撤除,96式艦戰也變成了二線戰鬥機,這兩家永遠失去了在疆場上一比高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