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試雙座艦戰的結果不怎麼樣。由於出現了不少小毛病,1932年夏季就已經試製完成的1號原型機一直拖到1933年才交付海軍測試。在4月8日的一次試飛中,飛機發生事故迫降嚴重損壞。海軍隨即對6試失去了興趣,宣告終止了開發計劃。唯一的一架完成品修複後被日本朝日新聞社買走,於是威風凜凜的艦戰就改行送報紙去了。
6試雙座艦戰的失敗並沒有立即打消掉海軍方麵對於雙座多用途艦戰的興趣。就在6試項目終止的同時,海軍又向三菱和中島公司發出了開發意向,要求兩公司同時試製一架雙座艦載戰鬥機進行競爭。這一年又是昭和8年,所以項目的名稱就是8試雙座艦載戰鬥機(八試艦上複座戰鬥機)。
中島飛機公司方麵仍舊由設計6試艦戰的明川清擔任8試艦戰的主任設計師。1934年3月,中島8試艦戰的1號原型機試製完成。
與失敗的6試一樣,中島8試的動力係統沿用了已經采用數年的中島壽2型風冷活塞發動機。機身方麵,與6試相比,8試就顯得光滑流線纖細了不少。比較特殊的是8試的機翼。中島8試沒有采用傳統的平直下機翼,而是在下機翼接近於翼根的部位向上方折返,也就是在航空界通常所說的倒鷗型機翼。上下機翼之間連接,明川清放棄了6試艦戰的連接肋板,代之以從側麵看起來呈“倒N”字型的連接支柱。計算結果表明,中島8試艦戰的機體強度可以滿足以80度、250節速度的大角度俯衝投彈的需要。在翼根附近的機身下部,明川設計了一個外掛點,在左右下機翼下方,又各有兩個外掛點。其中前者可以用於掛載一個280升副油箱,後者則各用來吊掛一枚30公斤炸彈。
中島8試艦戰的主要性能參數(理論值)
機長:7.19米
翼展:10.725米
機高:2.82米
機翼麵積:29.39平方米
空重:127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1850公斤
動力:中島壽2型9缸星型460馬力風冷活塞發動機,最大功率580馬力
最大平飛速度:278公裏/小時
爬升性能:爬升到3000米高度7分45秒
最大航程:870海裏
武器:7.7毫米機槍3挺(前2後1)
由於時代久遠和戰爭破壞的影響,三菱重工開發的8試樣機流傳至今的資料相當少,甚至連一張傳世的照片都沒有。從現存的資料看,三菱8試艦戰的主要尺度和重量與中島8試艦戰相差無幾,動力也同樣采用了中島壽2型9缸星型活塞發動機。部分機身內部骨架采用了木質結構。為了給後座自衛機槍擴大射界,三菱8試艦戰采用了當時在單發雙翼戰鬥機中不多見的雙垂尾。
1934年1月,三菱8試艦戰的1號樣機試製完成,交付日本海軍航空兵測試,進度比中島公司還快了兩個月。
三菱8試雙座艦戰的測試結果比中島6試雙座艦戰更加悲慘。在大角度俯衝的測試中,三菱八試的2號樣機俯衝之後改平時突然空中解體。因為這次事故而膽戰心驚的日本海軍方麵索性全麵中止了兩公司的8試雙座艦戰的試飛工作。
三菱8試雙座艦載戰鬥機性能參數(理論值)
機身全長: 7.39 米
翼展:10.00米
機高: 3.35米
機翼麵積: 26.0 平方米
空重: 1153 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1700 公斤
動力:中島壽2型9缸星型460馬力風冷活塞發動機,最大功率580馬力
最大速度: 290公裏/小時
最大航程:700公裏
武器:7.7毫米機槍3挺(前2後1)
平心而論,航空母艦載機數量有限,希望盡量拓展艦載機的功能,增加執行任務時彈性,這種思路本身並沒有問題。今天美國海軍的大型航空母艦上整整齊齊的F/A-18大黃蜂係列戰鬥/攻擊機機群就是這種思路的具體體現。但是,今天可行的方案放在70多年以前就未必可行。以當時的技術來說,為飛機增加第二個座艙所增加的重量必然會使飛機的飛行性能有所削弱,開發出的飛機肯定是一架空戰和轟炸都有些勉強的半吊子,至少指望這東西對抗敵一線戰鬥機很不現實。既然如此,反而不如直接製造一架專用的艦載戰鬥機和艦載俯衝轟炸機更劃算。在兩個8試雙座艦戰試飛的同時,日本海軍第一代艦載俯衝轟炸機愛知D1A194式艦載轟炸機(代號為8試特爆)也已經臨近完成。至此,軍方認為費很大力氣開發一架雙座戰鬥轟炸機的必要性已經不再存在。日本海軍對於雙座多用途戰鬥機的興趣完全耗盡,8試雙座艦戰的項目就此結束,而且以後日本海軍也再也沒有嚐試開發過類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