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3式艦載戰鬥機
1926年4月,日本海軍向三菱內燃機、中島飛機和愛知鍾表電機三家公司同時發出新型戰鬥機的開發意向,三公司中獲勝的方案將成為10式戰鬥機的後繼型。未來的曆史將證明,這種多方案競爭的方式是刺激日本航空工業迅速發展的有效途徑。
對於新機型的性能,軍方並沒有提出很具體的規劃,隻是簡單的要求性能全麵優於現役的10式戰鬥機即可。不過軍方的另一個要求就相當有意思,海軍艦載戰鬥機因為各種原因墜海是完全不可避免的,所以軍方希望能在海上迫降時仍能保持一定的浮力。
三菱公司方麵的方案稱之為M型艦戰或者1MF9,大體上沿用了已有的10式戰鬥機的設計,最大的改進是采用了一台450馬力的西班牙·瑞士人12缸V型水冷發動機。應軍方的特殊要求,M式艦戰下部采用了平滑的近似於船體的結構,甚至還加上了水密隔艙。為了避免在海上迫降時傾覆,三菱公司還特意將起落架設計成必要時可以拋棄的形式。
愛知公司此事尚不具備獨立開發戰鬥機的能力,所以將設計工作交給了德國著名飛機製造企業海因克爾公司,所以稱之為H型艦戰。H型艦戰的動力係統采用了和三菱公司一樣的西班牙·瑞士人12缸V型水冷發動機。在海上迫降方麵,愛知公司除了采用了近似於三菱方案中的船型下部的結構外,還設計了一個螺旋槳鎖定裝置,以便在迫降時將螺旋槳葉鎖死在正橫位置。
像愛知公司一樣,中島飛機公司也沒有采用自己的設計。在當時,英國格羅斯特公司的鬥雞戰鬥機相當受到好評,於是中島公司就引進了鬥雞戰鬥機的商業用派生型甘貝特戰鬥機。1927年11月,首批3架甘貝特戰鬥機運抵日本。在甘貝特戰鬥機的基礎上,中島飛機公司方麵又做了一些小的改進以適應日本海軍的具體情況,最終以中島G型(G代表格羅斯特公司)艦戰提交給了軍方。
與采用水冷發動機的三菱、愛知公司的方案相比,中島G型艦載戰鬥機最大的區別就是采用了一台英國布裏斯托爾公司的木星6型9缸星型風冷活塞發動機(420馬力),並采用一具二葉木質螺旋槳。對於海軍的附加要求,中島飛機公司則認為會有損於飛行性能而根本未加考慮。
事實證明中島公司的思路是正確的。三公司的樣機對比測試的結果表明,中島公司的G型戰鬥機由於采用了迎風阻力較大的風冷活塞發動機,所以速度略慢。但是由於放棄了並不實用的水上迫降係統,所以G型戰鬥機比三菱M型和愛知H型輕了大約300公斤,在機動性方麵遠遠優於後兩者。日本海軍方麵評判的結論是,中島G型實用性最高。考慮到中島G型的前身本身就是英國優秀的第一線艦載戰鬥機,這個結果也理所當然。
1928年4月,日本海軍宣布中島G型戰鬥機獲勝,正式定型為A1N1 3式艦載戰鬥機(三式艦上戰鬥機)。隨後,3式艦戰正式投產服役。
在完成了前50架3式艦戰的生產之後,1830年,中島公司用一台加大功率的450馬力木星7(日本仿製生產型稱為壽2型)發動機取代了早期的木星6型,螺旋槳也更新為金屬製二葉槳。改進後的飛機被命名為A1N23式2號艦戰,相應的,較早的A1N1也就改稱為3式1號艦戰。3式2型艦載戰鬥機總計生產大約100架。到1932年停產時為止,3式艦戰全係列共生產了151架,普遍裝備於當時日本海軍的三艘航空母艦和各陸基航空隊。
1932年1月28日,為了策應日本陸軍在中國東北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日本海軍在中國上海挑起衝突,小規模的衝突很快演變為中日兩軍的大規模交戰,史稱一二八事變,日本稱之為第一次上海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