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發布了一個問題,雖然不是很明白對方講的是什麼意思,但小編還是根據直自己的判斷編輯了答案:是兩個人在講話,第一句話是有人對醫生說得,告訴他爐子在屋子裏,第二句是爐子說道,不要亂動。
然後這個人就對小編的回答不滿意,就要小編解釋一下回答的意思,小編就耐心的和他講明白了。
隨後這個人就重新組織了語音:就是說兩個熊孩子在屋子裏鬧騰,後麵會幹些什麼。
小編就提出讓他說出幾個必要條件:第一,兩個孩子,多大的孩子第二,他們為啥鬧騰第三,兩個孩子是男孩女孩呢?
然後他的回答是:兩個十幾歲的孩子,都是男孩,特別能鬧騰。
小編就本能去想,醫生和火爐是兩個十幾歲的孩子,那應該是在玩過家家吧,就回答他:十幾歲的孩子,一個是醫生,一個是火爐,按照我的推測,那就是人死了,醫生把人送進火爐。
結果這個人還是不滿意,又說:醫生和火爐是綽號,也就是代號,他給起的。
這樣講,小編就徹底明白了,就說:這個就很簡單了,就是醫生想要動,結果爐子不讓他動。
然後這個人就滿意了,說我答對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樣的問題很無聊,根本不需要花這麼長的經曆去解釋什麼,當然甚至還會有人說,有病吧,幹嗎去糾結這麼扯淡的問題。
但是呢,小編覺得這個問題挺有意思,這個人在發問的時候用了兩個名詞,醫生和火爐,醫生不用說了,大家當然知道指的是某一個人,火爐呢,不知道看過貓和老鼠沒有,主人家的大客廳裏會有一個燒火的爐子,或是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啊,肯定不會去把他當成一個人。
隨著小編的一步步發問,大家知道了火爐是一個人,更具體的是醫生和火爐的是兩個孩子的綽號,來回答他的問題,他是把醫生火爐當成人來問的,我們回答的時候,當然是按照我們自己的理解寫下答案,結果當然是提問者十分不滿意,這就是因為兩個人是兩個不同的個體,認知上存在著詫異,即使很小,也差之千裏。
那麼將這個問題引用到生活中,你對你身邊的人,朋友,孩子,長輩,妻子都會產生各種疑問,有的時候就會產生矛盾,對他回答很不滿意,結果你很生氣,生氣了甚至要動手,當然也可有人覺得我個人涵養高,我不跟你計較,我給你台階下,這樣對兩個人都好。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小編記得高考的時候,一位母親質疑他的孩子是因為網遊導致學習退步了,她覺得網遊應該負責,在她的認知上,就很簡單了,學習退步就是網遊鬧得,她不關心自己的孩子的回答,是因為老師教導的聽不懂了,是在學校受欺負了,是因為和女朋友分手了,她全都忽略掉,認為網遊就是罪惡之源。
表麵上來看,這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正在考驗大家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一個大爺爬樹摘果子吃,摔死了,家屬覺得樹太好爬,應該賠錢,話說得直白點,他們的認知就是人死了,我就要從這件事情上發一筆財。王思聰不是電影明星,但是卻很受關注,女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所有人都覺得,喲人家這麼有錢,這是應該的嘛,可是轉過頭來,卻敲著鍵盤去一個綜藝節目上,罵這個是渣男,罵那個是拜金女,誇讚,塗老師您罵的真對,您講的實在是太好了。
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是我太敏感,還是我太愚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