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遊戲娛樂類(1 / 3)

八佾

八佾(yì)也作八溢或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佾指舞列,縱橫都是八人。八佾,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朱熹《集注》解釋說:“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漢書·禮樂誌二》則記載:“千童羅舞成八溢。”顏師古注:“溢與佾同。佾,列也。”南朝宋人王韶之《開封府君歌》中有:“堂獻六瑚,庭舞八羽。”唐人楊炯的《盂蘭盆賦》中也有:“鏗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

勾欄(瓦舍)

勾欄,又作勾闌或構欄,是古代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娛樂場所,宋、元時戲曲及其他伎藝在城市中的主要演出場所,相當於現在的戲院。勾欄,原即欄杆。《水經注·河水》:“吐穀渾於河上作橋……施勾欄,甚嚴飾。”至唐代,勾欄已同歌舞有聯係。李商隱《倡家詩》中就有“簾輕幙重金勾欄”句,詩中所寫的倡家,就是擅長歌舞的伎藝人。到了宋代,中國城市的戲曲劇場已基本形成,也稱勾欄。宋代勾欄多同瓦市有關。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當時大城市裏娛樂場所的集中地。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等都有不少瓦市。南宋人耐得翁《都城紀勝》中記載:“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瓦市中搭有許多棚,以遮蔽風雨。棚內設有若幹勾欄。大的瓦市,有幾十座勾欄,演出雜劇及講史、諸宮調、傀儡戲、皮影戲、雜技等,可容觀眾數千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說:“東京般載車,大者曰‘太平’,上有箱無蓋,箱如構欄而平。”據此推知,宋時勾欄,也似方形木箱,四周圍以板壁。勾欄的一麵有門,供觀眾出入。門口貼有稱作招子或花招兒的花花綠綠的紙榜,向觀眾預告演出。有的勾欄門首,還要懸掛旗牌、帳額、神幀、靠背等裝飾物或演出用具,以廣招徠。勾欄內部設有戲台和觀眾席。戲台一般高出地麵,台口圍以欄杆。戲台前部為表演區;後部為演員裝扮、休息之所,叫做戲房。戲房中的演員,有時還需與前台結合著演戲。前後台之間,以板壁、屏風或台帳隔開。由戲房通向前台的上下場門,稱為鬼門道。明人朱權《太和正音譜》中就有:“構欄中戲房出入之所,謂之‘鬼門道’。鬼者,言其所扮者,皆是已往昔人。”觀眾席設在戲台對麵的叫神樓,設在兩側的叫腰棚。

牛燈(舞)

牛燈又叫春牛,牛頭用竹篾編織糊紙著色,安裝牛角、牛耳,再用黑布縫製牛身、牛尾。迎春日,二人扮牛,一人扮牧童,頭戴草笠,腰橫竹笛,手執細竹條鞭。表演時鼓樂齊鳴,牛作吃草、耕田、洗濯等姿態,逼真動人。

內江市威遠縣的越溪牛燈舞起源於越溪鎮的倆母山下,最初稱為牛兒燈,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它通過模仿牛的生活習性和勞作,來表現農民對牛的崇敬和對土地的眷戀,後來演變為對豐收和致富的期盼及祝賀,是深受農民喜愛的民間表演形式。清朝中期,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時代,農民勞動之餘,就在田間地頭用農具做道具,模仿耕牛的動作自娛自樂。隨著時代的發展,牛兒燈逐步演化為一種民間文藝形式,廣泛流傳於越溪及周邊山區農村。如新編劇目《雙牛鬥財主》,就歡快、詼諧又充滿濃鬱的巴蜀鄉土氣息。

放風箏

風箏,也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等,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借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清人高鼎《村居》詩雲:“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相傳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曾製木鳶飛上天空。後來,以紙代木,稱為紙鳶。到五代時期,又在紙鳶上係以竹哨,風入竹哨,聲如箏鳴,因此又稱風箏。至宋代,放風箏逐漸成為一種民間娛樂遊戲。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中國傳統的風箏一般分為硬翅、軟翅、板子、串子、立體(筒形)等幾類,按地域和風格又分為濰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風箏。

放風箏,為民間傳統遊戲。大都於春風和煦的二、三月放飛風箏。風箏的技藝全在做工,從紮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準提線,係以長線,各道工序十分講究。南宋時風箏製作工藝就已相當發展,放風箏在杭州成為盛行的娛樂遊戲。當時已有放風箏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遊時進行,地點在西湖斷橋一帶,比賽方法據《武林舊事》卷三“西湖遊幸”載:“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即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以先絞斷者為輸。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後,蕩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並流傳至今。《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荊楚歲時記》載:“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裏蕩秋千。身輕裙薄淩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正月……又為打球、秋千之戲”。注:《古今藝術圖》雲:“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戲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人王建有《秋千詞》:“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下來立足重係衣,複畏斜風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貴,終賭鳴璫鬥自起。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釵從墮地。眼前爭勝難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誌》雲:“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戲為樂。自前明以來,此風久革,不複有半仙之戲矣。”秋千,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

早在遠古時代,山戎族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秋千,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時代,秋千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遊戲,以練習輕捷、矯健。蕩秋千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鍛煉身體和意誌,祛除疾病,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遊藝活動。這也是蕩秋千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鬥百草

鬥百草,一種古代遊戲。主要內容為競采花草,比賽多寡優劣,常於端午行之。也稱鬥草,以花草名相對,如狗耳草對雞冠花,以答對精巧者為勝。原為端午習俗,端午踏青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為比賽對象。此習早在南北朝時已形成,後世由此衍生出不用實物,而以花草名相對。鬥百草之戲之所以受歡迎,最初是因為古俗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必須采集百草來解厄,以渡過難關。到了六朝後期,鬥百草逐漸成了一種遊戲習俗。唐以來,鬥百草逐漸成為婦女和孩童的玩意兒,以後演變出專屬婦女的鬥花比賽。上至宮廷貴妃,下至鄉野村婦都熱衷參與。有意思的是,民間男女往往借此機會,自由交往,選擇心目中的情人。鬥百草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如今,鬥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區流傳。

鬥百草源於周代。到了南北朝,南方漸漸演變為端午的文化娛樂風俗。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端午節鬥百草,不但民間有,宮中也有。唐人韋絢《劉賓客嘉話錄》中記載:“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說的是樂安公主為了贏得鬥百草,端午前就令人前往南海取美須來鬥草。鬥百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文鬥,另一種是武鬥,最先是從武鬥開始的。《詩經·周南·芣苢》說的就是用車前草進行的武鬥。武鬥即采一些有草頭的草(如車前草)或花打成結,雙方互套,然後再拉,誰的花草斷了,誰就輸了。另一種是比賽文鬥,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種花草拿來,然後一人報一種花草名,另一人接著種類拿出花草並對答花草名稱,一直鬥下去,直到最後見分曉。這種文鬥,結果大都是誰收集的花草多、種類齊全,誰就能報到最後,也就是贏家。蘇東坡有詩句就是說收集鬥百草的:“尋芒空茂林,鬥草得幽蘭。”可見,玩者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尋遍山川草野。

鬥雞

鬥雞,是中國古代盛行的一種遊戲。最早是由百越中的泰係民族發展出來。鬥雞,是供競賽和娛樂用的雞品種,是以善打善鬥而著稱的珍禽,又名打雞、咬雞、軍雞。兩雄相遇或為爭食,或為奪偶相互打鬥時,可置生死於度外,戰鬥到最後一口氣。鬥雞遊戲起源於亞洲,中國是世界上馴養鬥雞的古老國家之一。鬥雞時將兩隻性情凶猛的公雞放在一起,它們就會激烈地互相啄咬起來,還會用距劈擊對手。如果兩雞相鬥了很久,都有疲憊之態,還要用水將它們噴醒,使之振奮,重新投入戰鬥,直到有一隻公雞敗下陣來。鬥雞的場麵是相當激烈的,兩隻雞鬥得難分難解,勢不兩立,鬥完後雞冠流血,啼叫無力。

鬥雞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雞鬥,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就是說季平子將芥末撒在它的雞翅膀上(或雲以膠漆其羽毛,使之類似鎧甲),郈昭伯在他的雞距綁上金屬刀子。唐代的文學家韓愈曾用詩描寫鬥雞的場麵:“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饑餒。對起何急驚,隨旋誠巧紿。”孟郊也寫過有關鬥雞的詩雲:“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怠。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明人張岱的《陶庵夢憶》稱“一日餘閱稗史,有言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鬥雞而亡其國。餘亦酉年酉月生,遂止。”記載了作者因惡夢而改掉自己酷好鬥雞的惡習之事。賭博常伴隨鬥雞,賭客以金錢博甲雞或乙雞勝出。

鬥蟋蟀

鬥蟋蟀,也稱秋興、鬥促織、鬥蛐蛐,是中國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鬥蟋多為雄性,它們為保衛自己的領地或爭奪配偶權而相互撕咬。二蟲鏖戰,戰敗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爭鬥,倒是鮮有“戰死沙場”的情況。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鬥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中國的蟋蟀文化,曆史悠久,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蟋蟀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山東寧津為曆代帝王鬥蟋蟀的進貢名產地,曆史上還有“寧津蟋蟀鬥慈禧”的民間傳說故事。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後特製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鬥,讓他們互咬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舊時城鎮、集市,多有鬥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除,但民間仍保留此娛樂活動。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後,經曆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後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盛不衰。《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有:“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可值數金。有白麻頭、黃麻頭、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節須之別,以其能戰鬥也。”

擊壤

擊壤是一項古老的投擲遊藝,相傳遠在帝堯時代已經流行。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記雲:“二月二日龍抬頭,小兒以木二寸,製如棗核,置地而棒之,一擊令起,隨一擊令遠,以近為負,曰打柭,古所稱擊壤者耶。”如果從傳說中的堯算起,到現在至少有四千年曆史。擊壤的產生大約與狩獵有關。遠古時代,人類用木棒打野獸,為了投擲得更準確,平時便要練習。後來,狩獵工具得到改進,有彈弓和弓箭,不再依靠木棒擲擊野獸。這種練習便演變成一種遊戲。明人楊慎《丹鉛餘錄》卷九就記錄了宋元時代的擊壤:“宋世寒食有拋堶(音駝,磚)之戲,兒童飛瓦石之戲,今之打瓦也。梅堯臣《依韻和禁煙》詩:‘窈窕踏歌相把訣,輕浮賭勝各飛堶。’或雲起於堯民之擊壤。”堯民擊壤是引漢王充《論衡·藝增篇》中的典故:帝堯之時,“有年五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漢人邯鄲淳《藝經》中詳細記載了這種遊戲的玩法:“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原來,這裏的壤不是土壤,而是木製的道具。三國時的吳人盛彥曾在《擊壤賦》中說:“論眾戲之為樂,獨擊壤之可娛,因風托勢,罪一殺兩。”擊壤是那個時代的第一大運動,類似於今日足球之地位。

擊鼓傳花

擊鼓傳花,也稱傳彩球,民間遊戲,流行於全國各地。數人或幾十人圍成圓圈坐下,其中一人拿花,另有一人背著大家或蒙眼擊鼓,鼓響時眾人開始依次傳花,至鼓停止為止。此時花在誰手中,誰就上台表演節目;偶然如果花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他方式決定負者。擊鼓傳花是中國古代酒宴上的助興遊戲,屬於酒令的一種,又稱擊鼓催花,在唐代時就已出現。唐人南卓的《羯鼓錄》一書中提到李隆基善擊鼓,一次他擊鼓一曲後,起初未發芽的柳枝吐出了綠色來。此典故初為擊鼓催花,後用作酒令,改作擊鼓傳花。杜牧《羊欄浦夜陪宴會》詩有“球來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豔光”,可以得知唐代酒宴上擊鼓傳花助興的情景。宋人範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詩有“酒壚先疊鼓,燈市蚤投瓊”。《紅樓夢》第五十四回裏也有對擊鼓傳花的描寫,眾人為了聽賈母和鳳姐說笑話,故意叫擊鼓的女先兒(盲女藝人)停鼓。

另有一種類似擊鼓傳花的助興遊戲,叫做流觴。人們在岸邊依次席地而坐,在流水上遊放置一隻酒杯,任其漂流曲轉而下,酒杯停在誰的麵前,誰就要飲酒作詩。

滾龍燈

滾龍燈,民間傳統娛樂形式,也叫滾龍、輪燈。滾燈可以托舉,與龍燈表演組合成多種複雜驚險的雜技動作。鄂西一帶有以大小木滾相連,插花燈於小木滾,使花燈隨木滾的轉動而旋轉的娛樂形式,也稱作滾燈,一般在推動大木滾時還帶有歌唱,與江浙一帶滾燈不盡相同。

安徽繁昌縣荻港鎮的滾龍燈已有百年曆史。相傳每逢民間傳統節日或舉辦廟會,當地都有玩滾龍的風俗習慣。據《荻港鎮誌》記載,建國前荻港曾設有六龍會,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六龍會都要舉辦燈會,為期四天。從正月初七開始,全鎮各玩燈戶就忙開了。龍燈分龍頭、龍尾和若幹段龍身,篾紮布糊,貼金黏紙。正月十三傍晚開始,六條老龍(燈)和多條滾龍及兒童玩的子龍紛紛上街,或上下穿行,或盤旋遊動。各家各戶高懸門燈,焚香放炮。接著,滾龍、花藍、故事燈、走馬燈、鰲魚燈、獅子燈、兔子燈等都上了街,川流不息的龍燈及各色各樣的彩燈,十分絢麗,燦爛輝煌,其時街上人山人海,要一直鬧到正月十五。農曆二月初二日,滾龍再次上街,鎮上商店、居民掛紅接燈,又形成一個歡樂的高潮。

貴州鬆桃縣寨英鎮的滾龍全長三十六米,共分十七節,用三十四人輪番舞動。以九根拇指粗的竹篾捆紮連接成龍骨,近五百個直徑二尺左右的蔑圈等距排列連接成龍身,再以整幅的白布畫上斑斕的鱗甲,罩在篾圈上。龍頭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繪好龍頭模樣的布料。龍頭龍身裝滿彩燈,夜晚舞動時,晶瑩剔透,五光十色,有如彩虹飛舞,蔚為壯觀。白天人們可以仔細看到各種表演招式和龍身上的各種圖案跟色彩對比藝術,晚上人們則可以觀賞到百多尺長的龍體通明透亮,壯麗輝煌,並放射出五彩之光,加上焰火、“三跌銃”等各種配器,既有“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燦爛意境,又有“山呼海嘯”般磅礴氣勢,感染力達到了極致。因此,寨英鎮於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滾龍藝術之鄉”稱號。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民間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說是相傳,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含恨投汨羅江自殺,楚國人民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嶽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為紀念。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賽龍舟這一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已流傳兩千多年。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在南海神廟祭過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台地區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祠中神龕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屈原家鄉湖北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如《隋書·地理誌》中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人劉禹錫《競渡曲》自注中也雲:“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招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龍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如《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而《清嘉錄》中則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閩王王審知等儀式。各種祭祀、紀念儀式,均要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百姓的話說就是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劃旱船

劃旱船,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北方各地都流行。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麵,裝飾以紅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他裝飾物,把這隻或者十幾隻船裝飾得豔麗不凡。乘船者一般是一個人,有時也有雙人、四人甚至七人表現的多是姑娘、媳婦,也有扮演其他人物的。跑(劃)旱船,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劃槳引船,在前頭帶路,做出各種各樣的劃船動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這樣能使船身保持平穩的狀態前進,猶如在水麵上漂動的船那樣,頗為形象地塑造出水麵行船的情景。旱船多在鄉村演出,其目的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大吉大利。近年來,跑旱船在原有基礎上又有發展,一些農村將摩托車裝飾成旱船,也有的將自行車裝飾成旱船,由人駕車,結隊前進,在前進中跑出、表演出各種各樣的活動圖案,形成各種各樣的套路,十分吸引觀眾。跑旱船時,一般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伴奏,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兩支嗩呐,氣氛熱烈,情緒活躍,具有濃鬱的地方風情和民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