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生產工藝類(1 / 3)

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是古時一種耕種方法,把地上的草燒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種。刀耕,其意為用木具、石刀或者類似金屬(青銅)類的器具來翻耕土地,讓土地變鬆,利於作物種子的生長發育,一如當今爬犁和鋤頭等器具的作用。火種,那時大多是森林,要耕種的話就要把森林砍伐了。但是當時的生產力低下,砍伐完整座森林不曉得要好久,所以采取用火燒的方式,並且火燒之後林木的灰燼富含鉀等元素,對土地有很大的補充營養,更利於耕作。《舊唐書·嚴震傳》記載:“梁漢之間,刀耕火耨。”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許多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依然處於這種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階段。

祈雨

祈雨,又叫求雨,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祈禳豐收的巫術活動。同其他巫術一樣,祈雨巫術曾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曆史中。即使到了近代,一些已進入現代社會的民族中,這種巫術活動仍然存在。祈雨早在我國西漢時期曆史就有記載,是一種民間活動,是中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人們在惡劣的自然生活環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創造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它真真切切的想把“地上沒有天上求”的思想變成一種理想現實。我國北方地區常年幹旱無雨,人們為了生存和生活,就燒香禱告,祈求上蒼生雲降雨救民。舊時,遇久旱不雨,有行雨、謝雨之俗。行雨時,由一夥寡婦、少女等沿街掃土,用柳條甩清水,眾人舉小旗,敲鑼打鼓。在今河北武強縣,行雨又有掃坑、抬龍王遊鄉、打旱魃三種形式。另外,遇陰雨連綿或雨量過大,人們以朝空中放火槍、爆竹等方式向上天表示煩惱。新中國成立後,祈雨活動隨著水利建設的發展逐漸消失。

春耕

春耕,舊時春季播種之前,舉行的一種耕耘儀式。立春過後,春耕即將開始,在中國一些地區一直傳承著試犁的習俗,但由於各地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寓意春耕生產傳統習俗的方式和時間也有所不同。漢人晁錯《論貴粟疏》中記載:“春耕、夏耘、秋獲、冬藏……四時之間,亡日休息。”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業講究時令氣節,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一概以時令為轉移。在山西的渾源、朔州等地及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民間流行有擊鼓迎春的習俗。春耕前,民眾手持羊皮圓扇形手鼓,且敲且唱,祈求消災免病,秋後豐收。雲南紅河地區的哈尼族在春耕生產時節,農民表演隊走村串寨,表演反映當地少數民族勞動生活的原生態歌舞,為春耕開犁唱響報春曲。春耕諺語,如:

秋耕深,春耕淺。

春耕如翻餅,秋耕如掘井。

春耕深一寸,可頂一遍糞。

春耕不肯忙,秋後臉餓黃。

耕好耙好,光長莊稼不長草。

莊稼不認爹和娘,精耕細作多打糧。

古代也有很多描繪春耕勞作的詩詞。如清人姚鼐的《山行》便是一幅繁忙熱鬧的春耕圖:“布穀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千層石樹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聲。”

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也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一種用於排水灌溉的機械。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一。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於地勢較高的田中。後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施於田間水溝的稱手搖拔車。龍骨水車約始於東漢,三國時發明家馬鈞曾予以改進。此後一直在農業上發揮巨大的作用。《後漢書·宦者列傳·張讓》記載:“又使掖廷令畢嵐……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龍骨水車的稱呼來自民間,南宋人陸遊的《春晚即景》:“龍骨車鳴水入塘,雨來猶可望豐穰。”唐宋以來農田灌溉、排水及運河供水中,龍骨水車是使用最普遍的提水機械,特別是南方大興圍田之後,對低水頭提水機械的需求更加普遍。元人王禎的《農書》中繪製了不同動力的龍骨水車的圖譜,其中人力水車有腳踏、手搖等,畜力水車有牛車、驢車等。

打秋

打秋,舊時漢族民間的生產習俗。流行於江南地區,每逢夏曆立秋日進行,為一種祈雨儀式。通過打秋,當地村民以此祈盼及時下一陣雷雨,嚇碎所謂秋膽,灑暑祛夏,減少風潮之災,以利秋季農作,故稱打秋。民諺有曰:“打碎秋膽,不做風潮也立秋。”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我國江南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農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農家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農諺說:“入伏下雨伏裏旱,立秋下雨吃好飯。”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的說法。意思是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就會歉收,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奪取豐收。又如“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幹旱。對於過去隻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非同小可。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飯牛

飯牛,漢族民間農業生產風俗,流行於山東地區。清明時節,農戶將小米、高粱摻以菠菜,煮作幹飯或稀粥,專門犒賞耕牛。從此春耕開始,耕牛加料,以出大力。田家語:“千打萬罵,清明一飯。”飯牛之日不役使,尤其忌諱使牛動碾拉磨。

迎農祥

迎農祥,古代漢族農業生產風俗,流行於江南地區。立春日清晨,當南方天邊的房星一出現,農民們就迎著這顆星,去田間耕地翻土,開始勞動,民間以為這樣可以保佑年景興旺,莊稼豐收。所以房星在民間俗稱農祥星。房星,星宿名,即房宿。《國語·周語上》記載:“古者太史順時覓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祥晨正。”韋昭注:“農祥,房星也。農事之候,故曰農祥。”唐人溫庭筠《會昌丙寅豐歲歌》詩有:“喜氣自能成歲豐,農祥爾物來爭功。”宋人蘇軾《元祐三年春帖子詞·皇帝閣六首》詩有:“蒼龍掛闕農祥正,老稚相呼看藉田。”清人謝重輝《覓土》詩也有:“今日值農祥,荷鍤出吾廬。”

春牛節

春牛節,是我國廣大農民十分重視的傳統節日,它的前身是立春節。南北各地有立春打春牛習俗,故春牛節又俗稱打春牛。明清以來,春牛節這天,民間還盛行覃春、迎農祥、浴蠶時、喝青茶、吃青菜等習俗。也有不少地方,這天還全家食春餅,謂之咬春。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征性的牛,用泥捏紙黏而成,也叫土牛。古時習俗,在立春日要進行迎春儀式,由人扮成主管草木生長的句芒神,鞭打春牛;由地方官吏行香主禮,叫做打春或鞭春。古人向有殘冬出土牛送寒氣的習俗,《周禮·月令》記載:冬之月,命有司“出土牛以送寒氣”。在周代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宋人高承《事物紀原》記載:“周公始製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到了漢代,鞭春牛風俗已相當流行。立春日清晨,京城百官身著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於城門外,官員執鞭擊土牛,以示勸農的迎春。鞭春牛之後,老百姓哄搶碎牛的散土,認為“土牛之肉宜蠶,兼辟瘟疫”。春牛在迎春儀式中為主角。舊時曆書和民間木版年畫上,常印有春牛圖案,大體都是按古時打春牛的情景描繪,寓意迎春天,農事始,五穀豐。《明會典》中還明確規定了《有司鞭春儀》。除用土牛迎接春天的到來,通過驗占散病逐疫、祈求豐收、祈求吉利財旺以外,鞭春牛之土一可以塗灶卻蟲蟻,二可以宜桑宜畜,三可以得春為吉。

田雞報

田雞報,是漢族農業生產風俗,流行於江浙等地農村。田雞,即青蛙。三月初三是古代的上巳節,這一天農民在午前午後聽取蛙聲以卜收成。諺雲:“田雞叫嘞午時前,大雨在高田;田雞叫於午時後,低田弗(勿)要愁。”意指農曆三月初三青蛙在午時前叫得響,預示著高田豐產;午時後叫得響,預示著低田豐產。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三記載:(三月)三日,農民聽蛙聲於午時前後,以卜豐稔,謂之田雞報。俗又以是月晴,宜麥,諺雲:“三月溝底白,莎草變成麥。”清人褚人獲《堅瓠集》中雲:吳中以上巳蛙鳴,則無水患。

牙祭

牙祭一般指舊時工商業主規定對店員、匠師、徒工等以農曆每月初二、十六各給一次肉食。這與舊中國佛、道二教對老百姓的影響有關。因為,每月初一、十五便為供佛、敬神之期,舊時不少婦女興吃花花齋,必在初一、十五吃素,故而普通人家也跟著忌葷,打牙祭吃肉也就順理推遲了一天。此俗起於何時,尚難確考。為何稱之為牙祭,說法不一。但至遲明末清初已在中國南方沿襲。清人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對此已有具體描述:“平時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裏吃牙祭肉。”牙祭本來是用野豬牙或象牙(後來用玉璋)祭祀神或祖先。漢語向來以語言貼切生動著稱,牙祭便是其中一個絕好的例子。舊時肉價昂貴,所以人們常視牙祭為難得的改善生活之機會,素來異常看重。因之,打牙祭一俗曾在舊時社會各階層廣泛流布。商店、作坊老板,即使資金十分緊缺,至時必設法籌措,務使店員、徒工有肉吃。諺雲:“牙祭不打,生意要垮。”農村的長工們等為打好牙祭,與地主展開過曲折鬥爭。主人常借口趕場回家遲,熱天買回臭肉,長工們便在煮肉時加入青崗葉或酒穀草以避臭。有的主子故意在肉內加鹽使鹹,或加糖使悶,長工們便自備茴香、海椒、野花椒、芫荽使之諸味協調。此即民諺所雲:“你有七算,老子有八算。你吃鹽煎肉,老子放茴香。你要吃甜肉,老子放麥醬。”

開張

開張,指商店開始營業或早上開市。《都城紀勝·市井》:“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複起開張。”民俗中開張有兩種意思:一是做生意的開門迎客;一是做生意的賺錢。中國古代認為做生意不全是靠生意技巧,還有很多無形的力量,會在店鋪開張時表現出來。古人信奉風水,認為做生意開門迎客,要吉日,多選雙數日子,還請八尺神照鏡放在店鋪裏鎮店並按照店主生日請法師添加結印,有些地方放鞭炮,寓意驅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中有:“且將這些錢去收拾起店麵,開張有日,我便再應付你十貫。”《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十月前後,俱已完備,選日開張藥店。”清人百一居士的《壺天錄》卷下也有:“寶康布店,開張未一旬,遭回祿。”

開市

開市,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在正月初五開市。從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鋪戶都上起護窗板和一些繪有《水泊梁山》、《桃園三結義》、《精忠報國》等連環畫的窗簾,表示過年休息。過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過去了,一些店鋪就舉送神禮,放鞭炮,在熱烈的祝願氣氛中打開護窗門,露出事先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了。據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人們一年的財運都是由財神決定的,所以眾多商家搶著在正月初五開市,目的是為發利市。清人顧祿《清嘉錄》記載,每年正月初五,商家都要搞迎請財神的活動。這一天各商家五更早起,擺好香案,供奉三牲,點香燃燭。然後敞開大門,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在一片熱鬧聲中,店主身著長袍馬褂,手執神香,先拜天地,再拜財神堂,就算把財神從外麵接來了。最後,燒香、灑酒,並和全店職工吃夜點、取吉利。這種迎接五路財神的活動,俗稱接路頭。像江蘇無錫、上海浦東等地,有一些商家發財心切,恐怕迎接財神落後於人,於是提前到正月初四晚上,叫做搶路頭。正如蔡雲《吳俞》中說的那樣:“五日財神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

過不當

過不當,為舊時漢族農業生產風俗,流行於陝西各地,尤以陝南地區為盛。所謂不當,指某日不宜勞動,含忌諱之意,約定俗成為“不當”日,多在夏曆正月和二月間。農諺雲:“初一、十五、二十三,老驢老馬歇三天。”可見,守不當日,是帶有禁忌色彩的民俗事象和習俗慣製。《鹹寧縣誌》記載:“元旦至元宵,春磑不事,交易不行,貧者亦過‘破五’。”

忙罷會

忙罷會,又叫看忙罷,漢族農業生產習俗,是關中地區的一個傳統風俗。一般從夏曆六月初開始,一直要延續到七月間。過會期間,家家戶戶都有至親好友來做客。“麥入倉,女看娘”,姑娘女婿更不可少。新婚的女兒回娘家看忙罷,要拿四色禮;結婚三年後的女兒,隻送十個蒸饃和一份點心,其他親友也送這兩樣禮。客來後,早飯招待吃臊子麵,中午炒菜喝酒,敘談生產,交流經驗。有些大村、富村還唱大戲。麥收完後,每年農曆六七月間,在陝西關中的廣大農村,還以村為單位,舉辦規模有大有小的忙罷會,會上有買賣糧食、牲口、布匹以及各種日用雜貨,類似目前農村中的物資交流大會。過會時,出嫁的女兒要向娘家行忙罷禮。一般都送20個麥麵油塔饃,所以當地民眾叫油塔會。如渭河之南的忙罷古會,於農曆六月初一,從位處區域最南端與長安接壤的吳家莊開始,農曆七月底在北槐等村子結束,前後整整兩個月。其間,域內所有村莊皆選定一個特定的日子家家過會待客。具體日期多為單日。偶有雙日,也多是定在初十、二十、三十這幾天。是日,不但所有的親戚都要來,而且彼此相好的朋友這一天也會登門,成為與血緣親戚一樣備受歡迎的座上賓。主人依據家境、財力、當年莊田的豐歉擺桌設席招待客人。忙罷會,有的地方也稱親戚會、女婿會、蒸饃會或老碗會等。

藥王會

藥王會,為江西省四大藥都樟樹市清江醫藥界緬懷藥王而組織的民間行會。舊時,中醫或中藥店中多敬奉藥王。藥王神案正中貼一紅紙條,上書“藥王會上十三代名醫先師神位”。神台上供奉有十三代藥王孫思邈塑像,其前安放香爐,早晚安裝香敬神。有歌訣口傳十三代名醫先師雲:“一代開教伏羲氏(一說為‘一代開科是老君’),二代神農替藥名。三代先師軒轅氏,四代醫師岐伯神。五代盧醫名扁鵲,六代徐文理得精。七代秦王通醫道,八代名醫是漢神。九代華佗醫術妙,十代叔和王先生。十一代長沙張仲景,十二代名醫即巢君。十三代真人孫思邈,舉凡動靜念師尊。”藥王會的活動,常從四月二十七日開始,一直延續到五月初五。傳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是藥王孫思邈生日。四月二十七日晚,各中藥店即開始進行藥王慶壽活動,吃壽麵,擺酒席,宴請藥店夥計及學徒。二十八日,藥店夥計、學徒放假休息,老板親自站櫃台檢藥。中午繼續設宴慶賀,還要延請本地中醫及親朋赴宴,席間由老板娘提壺,向藥店夥計(先生)等一一敬酒。晚間仍須設宴,並請戲班唱戲,招待賓朋。五月初一至初二日,各地會館常會組織老板集會,洽談生意,飲酒看戲,紀念藥王生辰。五月初五日,民間有采挖草藥習俗。相傳藥王菩薩於端午日下界,此日采挖的草藥最靈,故用端午日采挖的草藥如車前草、串竹青、夏枯草、淡竹葉等中草藥煎成的午時茶,最受民眾歡迎。

送龍行會

送龍行會,為舊時一種祈雨儀式,流行於浙江寧波地區。當地若遇久旱時,村民即往龍潭請龍。村民用蠟做成大龍,到了龍潭邊,長者跪地,焚香叩頭,大放鞭炮,見水中蛇鰻蛙魚即以為龍,請之置廟內供奉,待雨後則隆重送還龍潭。送龍時儀式隆重,隊伍多達千人之上,領隊是用蠟做成的大龍,龍背上安一麵鑼,鳴鑼前行,後隨騎坐著姑娘的兩匹大馬;馬後跟著幾盞連燈,燈上掛著二三十盞小新燈。隨後是旱船隊,高蹺隊,沿途火銃炮喧天,後麵人群相隨,場麵隆重而熱鬧。

趕香市

香市是舊時的一種民間風俗,有的地方稱廟市,也叫廟會,是宗教信徒進香拜佛和經商者形成的集市。凡佛寺進香季節,商人必設攤販賣香燭等雜物,供香客選購。各地客商,均帶商品上市。明人張岱《陶庵夢憶》記載:“西湖香市起於花朝,盡於端午。山東進香普陀者日至,嘉、湖進香天竺者日至,至則與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西湖香市起源於唐宋年間,到元明時期已十分繁榮。每年春汛來臨,商店坊肆都裝潢門麵,招徠顧客,還到各寺廟兩廊、山門內外搭篷趕香市,一時形成“有屋則攤,無屋則敞,敞外有篷,篷外有攤”,各商鋪店肆,鱗次櫛比,各類絲綢簪耳、牙尺刀剪、糕點果品、香燭木魚以及泥人玩具,琳琅滿目,雲集成市。張岱的散文《西湖香市》,描寫的就是明朝末年西湖香市的熱鬧繁華場麵。其中說:“此時春暖,桃柳春媚,鼓吹清和,岸無留船,寓無留客,肆無留釀。”“數百十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擁於寺之前後左右者,凡四閱月方罷,恐大江以東,斷無此二地矣。”蘇杭各地都有香會組織,由長者領隊帶路,數百十成群,肩掛黃香袋,腰係紅帶,頭裹白巾,結夥而行,要在一天之內,來回百餘裏,燒遍三山(即天竺山、小和山、法華山)之香,名叫翻三山。進杭州燒香者,大多來自江浙一帶;北方的香客,以山東為多。香客大多為三十歲至五十歲的中老年婦女,他們常以村為單位,自劃大船結伴而行。過去香市最盛的時候,杭城各碼頭可停泊上千隻香船。江浙一帶的水鄉,曆來農事生產以蠶桑五穀為主,他們視杭州為天堂佛地,多為祈求五穀蠶桑豐收而來。而祈求菩薩保佑得於蔭福、牲畜興旺、造屋吉祥、四季平安,也是香客的普遍心願。

走麥罷

走麥罷,是山西、河南等地區特有的風俗習慣。每當舊曆的六月初六,人們經過緊張勞動,把麥子都收回了家。這時,新婚夫婦挎上用新麥麵做的幾斤重的大月形角子饃,再帶上其他禮物,一起回娘家去,包含有祝福嶽父嶽母家裏幸福安康的寓意。晉南有句俗話:“六月六,走麥罷。”關於它的起源,民間傳說,春秋戰國時晉卿狐偃因是晉文公的舅父而自恃高貴,剛愎自用,氣死了親家趙衰。趙衰是跟隨晉文公多年的功臣,有“以德讓賢”的美名,人雖已安葬,可他的兒子即狐偃的女婿,一直難平心中怨憤,想替父親出出這口氣。恰巧這一年晉國遭災,狐偃出去放糧,說定六月六日回家過壽,他的女婿就決定乘祝壽之際,刺殺丈人,為父報仇。細心的女兒探知此事後,連忙趕回娘家報了信。狐偃放糧期間,親眼目睹了民間疾苦,後悔自己以前沒有聽取親家的忠告,內心受到譴責。他得知女婿要刺殺自己的消息後,不但不責怪,還主動給女婿賠了罪,和解了雙方的矛盾。以後每年六月六,他都把女兒女婿接回家來,合家團聚。這事傳到民間,百姓爭相仿效,逐漸形成了走麥罷的習俗。山西和河南都是主要產麥區,每年六月六前後,小麥就收割完畢,處於農閑階段,這正是探親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