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生產工藝類(3 / 3)

封印

封印,原指封緘文書、物件並加鈐印於其上。舊時官署於歲暮年初停止辦公,稱為封印,因這一段時間不用官印,故名。清製,每逢陰曆年,官署停止辦公,為期約一個月。這種在農曆春節前將代表權力與地位的關防印綬封存起來,暫停辦公的儀式,舊時曾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明代官府於除夕封印,不再簽押文書,到新正三日始啟用。清代各衙門,則於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四天之內照例封印,至新正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天之內始開印照常辦理公務。封印後,官差各有一席辭歲酒。

封門

封門,其一指將封條貼於門上,或用牆體的建築材料將門封住,不準打開。其二指舊時漢族民間職業風俗,也稱封門大吉。商店於農曆除夕貼春聯後封閉店門,歇業休息。春節後,於農曆正月初二以後開業。開業時,懸掛彩布(紙),燃放鞭炮,有的還配響器吹打,稱為開門大吉或開市大吉。除夕夜子時前,先放封門炮,祭門神,在大門口插兩支大門香,用豬蹄作祭品,然後點燭鳴炮,在門上貼寫有封門大吉字樣的紅紙,並關上大門。封門後家人不外出,任何人叫門也不得開,可以躲避討債。其三指喪葬習俗,也稱貼門神,曾流行於魯南臨沂、棗莊、曲阜等地。入殮後,孝子守靈,為示家中有喪,於每扇門幅上貼紙條,家中若一人亡故,則每扇門上貼一條,呈八字形;若二老俱亡,則貼兩條成×形,整個門幅貼成雙叉形。舊時家裏死了長輩,需用白紙將門聯或門神封住。

接五路財神

接五路財神,舊時漢族商貿習俗,流行於江南地區。五路財神指的是趙公明及其四位義兄弟或部將。除了中路為武財神趙公明外,其餘四路為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豹、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又說東路招財,西路進寶,南路利市,北路財神,中路玄壇。這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觀念的影響,認為天地廣闊,財寶當然也要分區處理。拜五路財神,就是收盡東、南、西、北、中五方之財的意思。接五路財神日,時在農曆正月初五。舊時,商家於是日請財神,拜財神,開店營業,祭祀儀式頗為隆重。店員亦在此日決定去留。喚夥計拜財神者,為留用;不拜則為辭退。各地商店從初四下午起就張燈結彩,接五路財神。店老板手持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方接五路財神,每接一方財神,都要燃放一次鞭炮,以示歡迎慶賀。五位財神都接到之後,便掛起木刻印的五個財神像,點燃香燭,然後由老板率眾人依次在掛起的木刻印的神像前焚香跪拜。拜罷,將神像捧到門口火化,表示恭送。人們認為接了五路財神,一年之中就能大吉大利、生意興隆。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舊時商家要等接了財神,然後開市。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上海人過去接財神時,將初五這天作為路頭神,也就是五路財神的誕生之日,因此,接財神也叫做接路頭。清人顧祿的《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皖中壽縣,初四接財神,祭物頗厚重,卻又群起用香火灼燒神麵,謂之火財神(諧音活財神)。

望子

望子,也稱幌子,一種表明商店所售物品或服務項目的標誌。商店懸望子,為漢族的一種商業民俗。店鋪表明屬於某種行業的標誌,多用竹竿高掛在門前,使遠近都能看得清。其起源甚古,起初特指酒店的布招,用布簾綴於竿端,懸於門前,以招引顧客,也稱酒簾、酒旗、酒望、錦旗等。其形式及紋飾,隨店鋪性質、經營商品的不同而異。有在木板上書寫或鐫刻文字的,有掛所售商品模型的,有掛實物的,有采用商店象征物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俗和情趣,有濃鬱的民間色彩,在現今有些城市的舊城區或保留傳統特色的街市及農村,仍可見到。《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中就有:“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唐人李中《江邊吟》詩中有:“閃閃酒簾招醉客,深深綠樹隱啼鶯。”清人翟灝《通俗編·器用》中解釋說:“《廣韻》:‘青簾,酒家望子。’按:今江以北,凡市賈所懸標識,悉呼望子。訛其音,乃雲幌子。”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元人馬致遠《嶽陽樓》一折有:“今日早晨間,我將這鏃鍋兒燒的熱了,將酒望子挑起來,招過客。”《水滸傳》第三回也有:“行不到三二十步,見一個酒望子挑出在房簷上。”

鬥彩

鬥彩,瓷器釉彩名。廣義的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彩瓷工藝。狹義的指將青花與彩色拚湊起來,有釉下鬥彩和翻上鬥彩兩種。鬥彩又稱逗彩,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據曆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代宣德年間,但實物罕見。成化年間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成化鬥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致,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青花字樣。然而鬥彩一名並不是明朝人的稱謂。從現存明清文獻典籍看,最早應用鬥彩這個名稱的,是大約成書於10世紀的《南窯筆記》。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的民間藝術形式,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源於中國的陝西,極盛於清代的河北。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麵,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戲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製,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皮影戲作為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很受人們的歡迎。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

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牛、驢、馬、騾等牲畜的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製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相傳,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曆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道:“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各地的稱謂也不一樣,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鬥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廣大民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曆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村,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金朝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年畫藝術,是中國社會的曆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媒體。這種百科全書式的民間藝術,包蘊著中國民間的文化和精神。

花燈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花燈起源自漢武帝在農曆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了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曆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的《元宵》詩中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夜光杯

夜光杯采用優良的祁連山玉與武山鴛鴦玉精雕細琢而成,紋飾天然,杯薄如紙,光亮似鏡,內外平滑。玉色透明鮮亮,用其斟酒,甘味香甜,日久不變,尤其是月光下對飲,杯內明若水,似有奇異光彩。據漢人東方朔《海內十洲記》中的《鳳麟洲》記載:“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由此可見,在西周之時,已有夜光杯向中央政權進貢的曆史了。隻是那個時候是以和田玉製成夜光杯,運往長安、洛陽等地。後來因為玉杯在運輸途中易損,則改為把和田玉運到酒泉,在當地加工成夜光杯再運輸。後來和田玉供應不上,就改用在祁連山開采的酒泉玉。唐人王翰《涼州詞》詩有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詩以杯名世,杯因詩增輝。夜光杯被視為重要的民間藝術瑰寶,據說有鎮齋辟邪之功效,也寓意吉祥如意。

挑花

挑花,抽紗工藝的一種,也指刺繡的一種針法,又稱挑織、十字花繡、十字挑花。挑花是一種具有極強裝飾性的刺繡工藝,其法是在棉布或麻布的經緯線上用彩色的線挑出許多很小的十字,構成各種圖案。中國古代民間挑花多為自繡自用,一般挑在枕頭、桌布、服裝等上麵,作為裝飾。挑花在我國曆史悠久,流行地區較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尤為普遍。除漢族外,少數民族中的瑤、苗、侗、羌、黎、土家、維吾爾族和台灣的高山族都盛行挑花。流傳於湖北省黃梅縣和湖南省隆回縣的挑花技藝各具特色。黃梅挑花又名十字挑花、十字繡,起源於唐宋,興於明清。漢代以前,挑花代表之一的花瑤挑花就已興起。據東漢人應劭《風俗通義》記載,花瑤祖先“積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唐人魏徵在《隋書》中也記載:“長沙郡雜有夷蜒,名曰莫瑤”,“其女子藍布衫,斑布裙,通無鞋履”。挑花作品通過圖案、文字等表達人們的情感,寄托人們的理想,一些圖案和文字分別蘊涵各種不同的寓意,諸如連年有餘、豐衣足食,愛情忠貞、婚姻美滿,驅邪鎮妖、富貴如意等。

剪紙

剪紙,又叫刻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那些質樸、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方麵。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係,逢年過節抑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窗紙或明亮的玻璃窗上,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鬱喜慶。民間剪紙的創造者把剪紙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遠古圖騰的崇拜,是民間剪紙表達的主要內容。而表現這些充滿民俗、信仰、觀念的主題,隻能從主觀出發去想象,這就使剪紙的形象隨心所欲,而描繪內心物象離不開誇張的藝術手法。民間剪紙造型的誇張,是對繁雜內容條理化、規範化的過程,不是對自然客觀的描摹。因此,剪紙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這是由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環境所決定的,源於充實豐富的生活。同時,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刪繁就簡的處理,也是民間剪紙造型的基礎。

窗花

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由於其最初源於民間喜慶或民俗活動中的剪貼畫,且多貼於農村窗戶的白紙上而被稱為窗花。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窗花在北方較為普遍,如河北豐寧地區,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輪廓都沒有什麼限製。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因此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窗花已有上千年的曆史,在宋元時期逐漸流傳成形。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窗花分為南北風格,南方以精致為美,其特點是玲瓏剔透;北方以樸實生動為美,其特點是天真渾厚。

篆刻

篆刻即雕刻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稱篆刻,又稱璽印、印或印章等。篆刻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傳統藝術,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曆史。篆刻家的作品往往講究章法、篆法和刀法,有係統的理論、技法和審美取向。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製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祭祀誌》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形製、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製,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麵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形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景泰藍

景泰藍,古代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又稱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景泰藍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北京手工藝品之一。它采用金、銀、銅及多種天然礦物質為原材料,不僅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吸收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過程,堪稱集中國傳統工藝之大成,因而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之說。景泰藍古樸典雅,精美華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被稱為國寶“京”粹。明清時期的景泰藍製品,大都是供皇宮禦用,直到清朝後期才作為商品出現在市場上。據史料記載,景泰藍從道光年間開始出口。1904年,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景泰藍“寶鼎爐”獲得一等獎;後又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獲一等獎。由於景泰藍的曆史意義及工藝,其製作工藝2006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