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生產工藝類(2 / 3)

走江湖

走江湖,也稱跑江湖,舊時指以賣藝、相麵、算卦、賣藥等為職業,走南闖北、闖蕩江湖、來往各地謀求生活的人。走江湖一般都有許多俗約行規及職業禁忌,以維護同行業人的共同利益。走江湖者一般屬下層社會,有的與黑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明人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即有:“婆子又道:‘大凡走江湖的人,把客當家,把家當客。比如我第四個女婿朱八朝奉,有了小女,朝歡暮樂,那裏想家?或三年四年,才回一遍。住不上一兩個月,又來了。家中大娘子替他擔孤受寡,那曉得他外邊之事?’”

還雄雞

還雄雞,漢族民俗,流行於湖南益陽等地,是一種祈禱還願形式。舊時如遇蟲災、瘟疫,就求廟王爺驅瘟除害,並許願奉獻雄雞一隻。待到關帝生日或廟王爺生日時,善男信女便攜帶香燭、紙錢和雄雞,紛紛去寺廟還願。據《益陽地方誌》記載,此風俗已流傳近千年。

財神會

財神會,即趙公會,舊時漢族商業習俗,流行於陝西省各地。每年農曆三月十五為會期,屆時備辦酒饌,在郊野預先選好的地方祭拜財神爺趙公明,返回時帶幾塊土供在財神像前,表示招財進寶。商人把這種祭祀稱為出行。有的地方(如武功縣)每年夏曆七月二十二日,在縣城鬧市區財神樓祭財神。山西省曲沃一帶為祭祀財神所舉行的定期節會也稱為財神會,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二日舉行。當地民間相傳,農曆七月二十二日為財神誕日,故於此日行會,為財神過節。初時三年或五年舉行一次,至20世紀初期改為每年舉行一次,新中國建立後此俗已廢。

驅瘟神

驅瘟神,為舊時漢族農業生產風俗,流行於南部水稻種植區。民間如遇稻瘟,以為是瘟神降臨。農人以稻草麥秸紮成草龍,高聲呼喊以驅瘟神;有的則在收割時,先在田中割空地一塊,用稻草紮一瘟神立於其中,開割後,眾人四方包抄,割畢一塊地,即焚燒瘟神,眾人齊聲呐喊,謂之送瘟神。舊時廣西恭城縣一帶壯族民間有“舞草龍驅牛瘟”的農事習俗,當遇上旱災與蟲災時,鄉間都會舞草龍,遊走於村寨、田野。驅瘟神,祈豐年。

雞鳴布

雞鳴布,為舊時漢族民間生產風俗,流行於浙江南部地區。南北朝“亦有夜浣紗而旦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相傳舊時有浣紗女,住蜃川(即甌江之濱),以代人紡織為生。清人戴玉生有《甌江竹枝詞》曰:“雞鳴布好玉無瑕,貧女溪頭夜浣紗。繡閣佳人春困甚,丁東齊出院牆花。”舊時貧窮人家,自己買不起棉、苧,隻能代為人家紡織。唐代時,苧布既剛又柔,色澤誘人,“嫩白勻淨,通行四方,商賈幅輳”,被列為貢品。北宋《元豐九域誌》也記載有進貢朝廷的精品苧布。宋人黃庭堅《上大蒙籠》詩中有:“清風源裏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江西也有類似情況,《隋書·地理誌下》記載:“豫章之俗,頗同吳中……一年蠶四五熟,勤於紡績,亦有夜浣紗而旦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清人黃原裕《種苧麻法》中也說:“豫章織績苧布,工細甲天下。”

林門會

林門會,又稱林門古會,漢族歲時商業風俗,流行於今山東曲阜,分別在清明節和農曆十月初一舉行,前後都是三天。是春秋兩季在曲阜孔林前舉行的物資交流大會。山東俗稱墓地為林,因該會在孔林前舉行,故稱林門會。曲阜的孔林,為孔子及其宗族的陵園。明永樂二十年(1422)初建林門,各地孔氏後裔去孔林上墳都要出入林門。隨著孔府到孔林祭祖儀式愈來愈隆重,當地百姓。紛前來觀看。林門前常有賣香、紙的,也有土特產,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後成為市場。並有文藝演出等活動,故有“全國第一大會”之稱。從城北門鼓樓至孔林大門前,綿延數裏的神路兩旁,在青鬆翠柏的綠蔭之下,攤販行商叫賣之聲不絕於耳,民間藝人前來獻藝,令人目不暇接。

青苗會

青苗會,為舊時漢族以及土、藏等少數民族農業生產風俗和民間農業祭禮活動,流行於我國西北、華北、東北、華東等廣大地區。每年農曆四五月間,以村落為單位,由鄉老族尊負責主持舉行,以保護青苗,祈求豐收。事先請巫師擇定吉日,並曉諭村民。屆時,全體男性村民黎明即起,集聚村廟,煨桑叩拜,祈禱神靈。各戶收集敬神物品,獻給山神土地,並築神壇,下鎮物,插雨牌等,以避自然災害。莊稼收獲後,青苗會即自行解散,來年又重建。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則成為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至六月,由巫師擇日舉行。其俗源自明洪武年間龍王顯靈、庇佑土族牧民的傳說。節日早晨,人們先到廣福寺點燈焚香,頂禮膜拜,請出龍神轎杆、護法神箭,然後組成儀仗隊前行,隊伍排成單行,有的擊鼓鳴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隨行的眾人手持柳條,直到大東嶺休息,野餐,漫花兒(即演唱花兒),隨後登山踏青,巡視田禾,並借用神的名義約束鄉民不準在田地裏放牧牲畜,不許砍樹踐踏青苗。此俗實為保護農業生產的一項活動。

敬秧神

敬秧神,為舊時漢族農業生產祭祀習俗,流行於湖南等多地農村,是插秧後的例行儀式。夏曆三月播穀育秧時,民間常剪紅紙呈人形,夾於竹竿頂端,視為秧神,並擺牙盤作供品,在田埂上燃香焚紙,祭祀秧神,祈求秧苗茁壯生長、雀鳥不來啄食。四月,在開秧門那天,要拿酒肉香紙祭秧神,然後才能下田扯秧去栽。湘潭地區有農諺:“會作田的作一丘,不會作的作一洲。”一丘指秧田而言。過去穀種下泥要敬秧田菩薩(稷神,又稱幡神),在一小竹竿上端夾一疊紙錢、三根線香,外套和裟紅紙,豎於秧田中,以求育秧順誌,叫做立秧樹。撒種時,須默默無言,忌孩童圍觀喧嘩,違則恐遭鳥啄;忌婦女撒種,違則恐出苗不齊;撒完不得拍籮筐,必須繞秧田一周以示閉門,違則恐遭鼠齧。開插前,以紙錢牲飯酬過稷神,始得拔秧,叫做開秧門。其他一些農事活動,像拉木頭一如敬秧神,還要敬祭山神、河神、溪神等諸路神靈。一般拉木頭是先從山上放入溪溝,再沿溪鋪設木道拉往河邊,最後編成木排放入河內運走,故拜神求他們保佑,別在山上出事、溪上傷人、河中翻排。

禁山會

禁山會,漢族農業生產習俗,流行於四川等多地。每當苞穀(玉米)開始授粉結實時,農民就自發組成此會。隻要發現竊賊和猴群作惡,即可敲竹梆報警。會友聞訊,會立即趕到出事地點捉賊驅猴。禁山,猶封山,為保證林木生長,禁止進山砍伐﹑放牧等。禁山是為了護林、育林。在護林方麵,金華一帶建有地方護林會或禁山會,有的一村獨設,有的幾村聯辦,由辦事公道、威信較高的人組成,每年組織演禁山戲,吃禁山飯,宣講禁約,張貼護林公告,對偷伐封山林木者處以罰款。在民國時期的萍鄉,每年春、秋兩季由禁山會、茶會派人鳴鑼禁山。禁山會也是佘族一種保護山林的社會組織。佘族居住地區油茶山比較多,為加強油茶的管理,普遍建有禁山會。由該會派人看山,每天早晚都有人站在高山上瞭望。禁山會還製定違反禁約的懲處辦法等。這種組織對於油茶山、森林、果園的生產和管理,都起到了積極的保護作用。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南宋人範成大《照田蠶行》詩序中說,臘月二十五日夜,吳中“村落則以禿帚若麻秸竹枝輩燃火炬,縛長竿之杪以照田,爛然遍野,以祈絲穀”。清人顧祿《清嘉錄》說“焰高者稔”,是以火焰高低占是否豐收。明人方鵬《昆山誌》則說“視火色赤白,以占水旱”,可見,火是關鍵。

關於照田蠶習俗的形成,一說源於用火焚燒田間的殘槁宿草,以利化草為肥和殺除害蟲並提高田地翻耕效率,用火照田可以抑製蟲害。中唐以後,太湖以東地區開發,火耕逐漸廢除,但由於積養下來的習慣,田間放火焚燒雖在生產日程安排的項目單上逐漸被抹去,卻以一種歲時節日娛樂活動的形式遺留下來,逐漸轉變為一種固定的歲時民俗活動。明清時期,照田蠶主要流行於江浙一帶,其他地區也有,如道光湖南《永州府誌》、光緒《荊州府誌》均有照田蠶記載。田蠶也寫作田財,或直接針對害蟲,如弘治《上海誌》說:“鄉人秉高炬,謂照麻蟲。”照田蠶的時間除臘月二十五日外,還有元旦和上元日進行的。照田蠶的活動也被擴大,除立竿焚燒火把外,還要供奉劉猛將、田祖、蠶花諸神,甚至請巫師唱歌頌讚神歌。

播種祭

播種祭,農事祭儀的一種類型,是在農作物播種期間所從事的祭祀與儀式的統稱。我國基諾族在燒地後的播種祭,貴州黔東南鎮遠一帶侗族農曆三月初三的播種節,景頗族的納破,高山族的播種祭等均屬這類祭儀。播種祭是高山族農事祭祀中主要祭祀之一,以祖靈、農神、粟神為祭祀對象,以祈求粟穀豐收為目的。曆時五六天,播種前進行。正式儀式前,男子外出狩獵,女子在家製糕釀酒,以作祭品。各地高山族人行此儀式,雖情況不盡相同,但目的均為祈求作物獲得好收成。高山族祭祀活動以“粟播種祭”為主,稻、黍、薯、芋等祭儀通常包含在粟播種祭之內。日月潭附近高山族,於每年夏曆三月播種旱稻前舉行播種祭,祭前一天,開始禁吃鹽,祭日淩晨每戶家長帶領小孩到田間,作象征性的播種,然後回到村中作祭。泰雅族(高山族的族群之一)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祭典,主要隨著季節及農耕活動而舉行。泰雅人行祭儀裏,最重要且最多禁忌的當屬於播種祭了。因為穀是主要農作物,如果不能豐收,將影響一年內的生計。相關的禁忌有:行祭前必須生火,且火種不得熄滅,否則小米種苗不發芽;不砍生草,否則稻秧枯幹。前往行祭碰到他人不得交談,因為行祭的目的是祈福,如未達任務是大忌。

曉(早)市

曉市即早市,是專在清晨做買賣的市場,漢族民間商貿習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方,每日天將亮時,人們把各種貨物擺在固定地點出售。沿海地區多在此時出售海鮮,內地多在此時出售蔬菜、瓜果。所謂早市,就是早晨的時候一群買賣東西的人集中到了同一個地方,時間久了,這個地方漸漸地形成一個聚集地,就演變成了早市。由於經營規模不大,又以小商小販、個體經營者為主,故又俗名小市。曉市的特點是:既不影響商店正常時間的營業,便利零售的小攤買走後在白天可以轉售,又勻出曉市攤販白天的工夫能夠自己製作商品,可謂之雙重市場(同一市場早晨、白天都營業)。如《夢粱錄》中就記載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每日交四更,諸山寺觀已鳴鍾……禦街鋪店,聞鍾而起,賣早市點心,如煎白腸、羊鵝事件、糕、粥、血髒羹、羊血、粉羹之類。直至飯前方罷”。“自內後門至觀橋下,大街小巷,在在有之,不論晴雨霜雪皆然也”。

接蠶花

接蠶花,舊時漢族蠶業生產風俗,流行於江浙一帶農村,是祈求蠶繭豐收的一種儀式。在杭嘉湖蠶鄉,蠶花既是蠶神蠶花娘娘的象征,又是蠶絲生產的代名詞。接蠶花時,將一杆秤、一塊紅手帕、一張蠶花紙(在黃纖紙上插些柏樹葉和兩朵蠶花)、一張蠶花馬幛(馬頭娘神像)交給主婦的婆母,拿去藏在蠶房裏。直到下一熟蠶養好,絲做畢,女主人謝蠶神時,再在家裏買上一塊肉,點起香燭,拿出那張久藏的蠶花紙和蠶花碼,一起供奉起來,祈禱一番,以示酬謝。邊供祭邊唱“蠶花馬,蠶花紙,頭蠶勢,二蠶勢,好得勢,係得好蠶子,踏得好細絲,賣得好銀子,造介幾棟新房子”等祝詞,供畢,女主人將蠶花紙、蠶花幛畢恭畢敬地收藏起來。在海鹽、海寧一帶,接蠶花是在賧佛的儀式中插入舉行的。由騷子先生邊唱蠶花書,邊將蠶神馬幛、彩紙做的蠶花及一杆秤、一塊紅手帕交女主人收藏,稱為接蠶花。待其家蠶絲出售後,再取出蠶花紙、蠶馬幛,舉行謝蠶花。謝蠶花隻供一塊肉,祭畢,然後將蠶花紙、蠶馬幛焚燒。臘月二十三送灶時,再將蠶花同灶君神像一起送出燒掉,謂之送蠶花。蠶鄉女子在祭蠶神和謝蠶神時,頭上也要插一朵彩紙做的蠶花,表示對蠶神的虔誠。清人朱恒《武原竹枝詞》中有“剪得紙花雙鬢插,滿頭香色壓蠶花”句。蠶神在古代有蠶女、馬頭娘、馬明王、馬明菩薩、蠶花娘娘、蠶絲仙姑、蠶皇老太等多種稱呼,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司蠶桑之神。中國是最早發明種桑飼蠶的國家,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統治階級,還是普通的人民,都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

唱田歌

唱田歌,漢族農業生產風俗,也稱唱田詩、唱田頭山歌。當春耕夏耘之時,農民一邊耕耘,一邊引吭高歌,歌詞大都即興編唱,其內容有民間故事、當地風情、猜謎等,有獨唱也有對唱,歌聲在田間飄蕩,為勞動者增添幾分樂趣。田歌又稱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長江、珠江流域廣大稻農插秧、除草、車水、挖地時傳唱的一種民歌。在這些地區,農民一般要種兩季或三季,勞動強度非常大,為此,他們很自然地產生了以唱歌調節情緒、解除疲勞的自發要求。然而,上述勞動雖然是集體性的,卻不需要相互協作,這樣,田歌一方麵與號子一樣,同勞動本身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但另一方麵又不需要用唱歌來統一勞動動作,於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與號子大不相同。插秧時必須唱田歌,說是“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認為田歌唱得熱鬧、歡樂,才會豐收。田歌有三大主要特點:一是以聯曲體為主,基於這一組曲形式,結構就顯得龐大,最長的田歌,演唱一首耗時可達一小時;二是節拍以散板為主;三是演唱具有相當的即興性和吟誦性。唱田歌形式代代相傳,成為當地民間文化的特點之一。

祭田鼠

祭田鼠,為舊時漢族生產風俗,流行於青海民和、樂都、平安、湟中、湟源等河湟地區。當地播種後,每遇鼠害,村民設案上供焚香祭祀,並禱告祈祝:“遠去食草木,禾稼莫動口。”農民以為祭過田鼠,就可保住豐收。

祭穀魂·祭穀神·叫穀魂

祭穀魂,舊時雲南布朗族農業生產祭祀風俗,流行於雲南猛海地區。布朗族俗信穀物有靈,祭穀魂能使糧食豐收,故在田間管理和收獲時,都要舉行祭祀儀式。較重要的祭祀有三次:第一次是穀秧長到五寸高時,各戶捐雞一隻、米一斤,由召曼(頭人)主持,請佛家到田裏念經,並殺雞祭獻。德昂族祭祀活動來源於穀種起源的神話傳說,供蠟燭、飯團等祭品於其內。犁田、栽秧、收割均自此處開始。收割下的第一束穀穗供入窩棚。收割畢,將這束穀穗掛於堂屋正牆上,以招穀魂。每次祭祀,均由巫師吟唱祭穀神詞。

祭穀神,阿昌族認為稻穀也有魂,如果穀魂離開了,苗就長不好,稻穀就不飽滿,收進倉後不經吃。於是在撒種、栽培和秋收時都要祭穀神。通常選擇屬馬日撒種,認為該日育的種,穀穗會長得像馬尾巴一樣長。開秧門的頭一天,早飯前田裏供齋飯,把花和李子樹枝插在首先要栽秧的那塊田頭,邊插邊念,祈求稻穀“長得像粉團花一樣好,像李子一樣飽滿,結成團”!然後用左手先插三撮秧。此儀式結束才正式栽秧。

叫穀魂,是佤族敬祈豐收的一種祭祀活動,意義是將穀子的魂叫回來,讓它粒粒飽滿,來年獲得更大的收獲。人們認為穀物上附有穀魂,為確保穀物豐收,在穀物的種植,收割期間須多次祭祀穀魂。

祭魯班

祭魯班,為舊時漢族民間職業風俗,又稱祭祖師。祭祀之日,一般在農曆五月初七、六月十六、六月二十四等。祭祀時供奉用木頭雕成的魯班先師牌位,牌位前陳巨燈八盞,空懸紗燈四台,寓四象八封之意。用大盤供饅頭十個,酒一碗,茶一杯,豬頭一個(叫豚容),白紙卷(叫卷白)六筒,黃紙卷(叫卷黃)六筒,等等。供奉魯班為祖師,俗稱“百作手藝供魯班”。其中石匠、木匠、泥瓦匠崇奉最甚。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國人(故裏山東滕州),是春秋末期的一位著名工匠。相傳木工所用工具均係魯班最先發明和傳授下來的,三匠所用之尺稱魯班尺,一尺相當於一市尺左右。而三匠之中,又以石匠對魯班祭拜最勤,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祭拜。據《魯班經》載,明初木工已在北京建廟祭祀魯班,其他地區也“立有魯班廟,以為祈報”。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祭田公田婆

祭田公田婆,也稱祭田祖、祭田公田母,舊時漢族農業生產祭禮活動,流行於江南地區。首次在清明後下穀種前,擇吉日祭祀;第二次在插秧前舉行,祈求保佑稻穀迅速生長;第三次在夏至日舉行,以禱告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第四次在開鐮收割前舉行,稱摘二穗黃穀,插在兩碗米飯上,祭品豐盛,以報答田公田婆之庇護大恩,謂之還願。民俗認為,農曆二月初二是田公田婆的生日,農家在這天要準備好酒漿,到土地廟行祭,其原因是自農曆二月起,田事將逐漸忙起來了,祈求得到土地神的保佑,祝願農事興旺。許多地方二月初二有土地廟會。在金華,舊俗夏至日各地祭田公田婆,拜秧田,取麥稈或破掃帚一把豎於田中以祭,謂可免蟲災。晚上有的地方還要祭祖,祭禮必有卷麥餅。舊時金華,一年祭拜至少有三次。武義一帶,平時在田畈勞動吃午飯時,也要先灑少許飯菜和酒在地,以祭田公田婆。江南二月二,農村置酒、糕,燃香燭、稻草祭田公田婆。農諺說:“一日春耕百日糧,人人都為插秧忙。”每年開秧門時,村民必備葷腥酒菜、紙錢、香燭,在田邊祭燒,並燃放鞭炮,祈求田公田婆保佑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