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信仰禁忌類(下)(1 / 3)

魁星

魁星,是中國古代星宿名稱,還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人物,主宰文運,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樓,香火鼎盛。奎星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東漢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附會為神,建奎星閣並塑神像以崇祀之,視為主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則奉為主中式之神,並改奎星為魁星。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運的神,即文昌帝君。魁星信仰盛於宋代,從此經久不衰,成為讀書人崇信最甚的神。農曆七月初七為魁星誕,俗又稱魁星生日。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於孔子,謂魁星主文事,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和拜織女相類似,所以,在閩東一帶七夕這晚,天井裏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然而這位魁星爺誌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為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麵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痘疹娘娘

痘疹娘娘,又稱天花娘娘,是民間信仰中司痘疹的女神,流行於全國各地。在科學不發達、醫藥條件落後的情況下痘疹死亡率極高,曾被視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關口。當時人們麵對痘疹,除了竭力去醫治外,就是到娘娘宮求娘娘保佑。痘疹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包括水痘和麻疹(俗稱“疹子”),通常在嬰幼兒時期發病。痘神之說見於明代,初無女神。《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稱薑子牙封神時,因餘化龍父子拒守孤城,一門死難。永堪華袞之封,即封餘化龍為主痘碧霞元君,封其元配金氏為衛房聖母元君即痘神奶奶,並封其五個兒子餘達、餘兆、餘光、餘先、餘德為東、西、南、北、中五方主痘正神,共同掌人間之時症,主生死之修短,秉陰陽之順逆,立造化之元神。授其權限是“任其施行”。另有以痘疹娘娘為珠媽、柳夫人者。清人十分害怕痘疫,宮廷中多建痘疹娘娘廟壇。民間都相信《封神演義》的說法,認為痘疹娘娘是痘神餘化龍之妻金氏。《紅樓夢》第二十一回雲:鳳姐聽了,登時忙將起來:一麵打掃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麵傳與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麵命平兒打點鋪蓋衣服與賈璉隔房。

瘟神

瘟神又稱五瘟使者,是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是傳說中能散播瘟疫的惡神。宋人葉適《朝議大夫王公墓誌銘》雲:“民事瘟神謹,巫故為陰廡複屋,塑刻詭異,使祭者凜栗,疾愈眾。”瘟疫,古人或單稱瘟、溫或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古代民智未開、醫療條件低劣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怕疾病,恐懼至極,很容易認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靈保護,當是很早就出現的行為。古人家家又有在門頭掛艾草的習俗,認為這樣瘟神就不會進來了。

麻姑

麻姑,道教神話人物。據《神仙傳》記載,其為女性,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故古時以麻姑喻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於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典籍中就載錄有麻姑事跡,《神仙傳》、《抱樸子》以及《雲笈七簽》,清代《南城縣誌》、《麻姑山誌》等史料均有關於麻姑的記載。後來,道教為之建壇立廟,崇奉有加。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唐玄宗開元年間,因本山道士鄧紫陽奏立麻姑廟而得名。據《雲笈七簽》記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諸名山之中,麻姑山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且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屬國內罕見。麻姑廟的建立,在道教中開創了單獨祀奉麻姑的先例。自唐以來,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與此相關的祈禳齋醮活動,在麻姑山延續千年,經久不衰,而民間的麻姑信仰風俗也是廣泛流播,麻姑山及其傳說更是名揚天下。相傳麻姑本事驚人,曾三次曆經滄海桑田,能擲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其“東海三為桑田”和“海中複揚塵也”,成為後世著名的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典故的來源。麻姑民俗文化主要內容包括民間祭祀、祈禳還願、抽簽問事、神話傳說、人生禮俗等。

儺,為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詩經·衛風·竹竿》雲:“巧笑之瑳,佩玉之儺。”《論語·鄉黨》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遠古即有儺。度朔山大桃樹上的神荼、鬱壘二神人捉惡鬼喂虎,民間依此辦法立桃人於門。《周禮·夏官》:“方相士,狂夫四人。方相士,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儺),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樞,及墓,入擴,以戈擊四隅,驅方良(魑魅)。”宋人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驅儺》記載:“《禮緯》曰:高陽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二居江水中為瘧,一居人宮室區隅中,善驚小兒,於是以正歲十二月命祀官持儺以索室中而驅疫鬼。”古人認為化解凶煞與祈福是重要的事情,驅儺在宋代有大儺儀、小儺儀之分。盛行於宮中的主要為大儺儀。據宋人解釋,大儺,意在“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這天,“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麵,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在我國的湖南、江西、河北、重慶、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廣泛的儺文化分布。儺成形於唐宋,紮根於民間,極具晦澀、神秘之特征。儺戲儀式繁多,器具眾多,儺麵具則是界定儺戲藝術的重要特征。

二郎神

二郎神,指神話人物楊戩,道教俗神,天庭大將,玉帝的外甥,變化無窮,神通廣大,肉身成聖;早年劈山救母,視天界兵將如無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助武王伐紂,再封昭惠顯聖仁佑王。因與舅舅玉帝不和,故不願住在天界,而在下界受人間香火,與玉帝立約“聽調不聽宣”。他剛直公正,顯聖護民,凡人間生靈危難,呼其尊號必往救。二郎神造就了凡是三界善類一律可以相愛通婚的幸福新秩序。傳說二郎神司水,宋朝以後各地多建二郎神廟。憑借小說的力量,楊二郎成為明清以來人們最熟悉的二郎神。《西遊記》第六回稱他是“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州灌江口”。又借孫悟空之口點出其來曆:“當年玉皇大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封神演義》更明指其名叫楊戩,是玉鼎真人的徒弟。楊戩本係宋徽宗寵信的一個宦官,宋元時代,民間流傳有關他的軼聞,其中一則後來被編進明話本小說《醒世恒言》卷十三“勘皮靴單證二郎神”中。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又稱二王廟)為證。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說,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在都江堰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有朝拜二王廟、拜見二郎神的傳統,流傳至今。

菩薩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能自覺又覺他的有情。菩薩的意思,還有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開士者,以法開導眾生之士;始士者,開始覺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實踐大乘佛法之士。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神靈。《法華玄讚》曰:“菩提覺義,是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佛地論》曰:“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淨名疏》曰:“菩提為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此人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後,隨著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畫像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貴族的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征,這就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中國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場,即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

觀音

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麵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她相貌端莊慈祥,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並稱西方三聖。又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起,並稱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我國百姓最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古印度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像既有現男相也有現女相的。到中國南宋以後,女性的觀音菩薩相已深植中國百姓心中,“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就是人們心中永遠的信仰和希冀。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據佛教典籍記載,千手觀音菩薩的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唐代以後,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曆,民間傳說,古代興林國妙莊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大公主叫妙金,二公主叫妙銀,三公主叫妙善。妙善自幼出家修行,父王不允準她去,她便偷跑遁去。妙善所在的廟裏有五百個和尚和尼姑,妙莊王一氣之下,一把火焚燒了這廟院,五百和尚和尼姑都被燒死在裏麵。在廟內修行的妙善也被燒傷,幸被一隻白虎馱走獲救,曆經千辛萬苦來到香山繼續修行,最終成了香山寺院的住持,坐化升天,終成正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妙莊王做了惡,身上長了五百個大膿瘡,什麼藥都無濟於事。醫者說非要親骨肉的一隻眼一隻手作藥,才能醫好。大公主不願意,二公主舍不得,妙善至善至孝,自己就挖了一隻眼,砍了一隻手給父王作藥。妙莊王服藥後,全身膿瘡消失,身體康複。妙善的大孝行為感動了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就召見妙善公主說:“你這大孝子,舍了一隻眼、一隻手,我就還你一千隻眼、一千隻手。”這樣,妙善公主就成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為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所崇敬。民間俗信,隻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送子觀音

中國百姓,尤其是婦女,崇拜觀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相信觀音能夠送子。觀音在佛教中並不是最高神,但由於有了送子功能,在中國的影響要比佛祖釋迦牟尼大得多。可以說,平常百姓幾乎沒有不知道觀音的,但知道釋迦牟尼的卻並不很多。觀音的寺廟遍布全國,觀音的塑像,無論是被當作工藝品,還是被當作尊神,也常見於普通人家。觀音是隨著佛教而進入中國的。觀音進入中國後,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發生了一連串的變化。送子觀音俗稱送子娘娘,是抱著一個男孩的婦女,很受中國婦女喜愛,信徒們認為,婦女隻要摸摸這尊塑像,或是口中誦念和心中默念觀音,即可得子。《異祥記》中即有類似的記載:南朝宋有個名叫卞悅之的居士,濟陰人。行年五十,沒有兒女,娶妾幾年,也沒有懷孕,便向觀音菩薩祈求繼嗣,發願頌《觀音經》一千遍。從此每天念經,將滿一千遍時,妾已懷孕,不久便生下一個兒子。相傳元代南京大寧坊有個叫王玉的人,年過四十無子。於友人馬公酌家神前,見到一部《白衣觀音經》,便專心致誌地念起來。以後每天都念,從不懈怠。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嶽母劉氏夢見一個白衣人,頭戴金冠,抱著一個嬰兒,對她說:“我給你送聖奴來。”劉氏接過嬰兒,抱在懷裏。第二天,她女兒即生下一個兒子,模樣和夢中白衣人送來的嬰孩一樣,於是就為這個孩子取名聖僧奴。

彌勒佛

無論天南海北,在香火旺盛的寺院中,總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顏開、手攜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薩,他就是彌勒佛。彌勒佛在民間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紀)時期,甘肅炳靈寺石窟就已有彌勒佛像的繪製。早期的彌勒佛是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繪製、雕塑的,形象有菩薩和佛兩大類。根據《彌勒上生經》塑造的彌勒形象為菩薩相,表現的是彌勒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其特點為彌勒身著菩薩裝,雙腳交叉而坐,後以左腳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臉頰,稱作半跏思維像,此為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注《維摩經》一曰:“什曰:彌勒,菩薩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的一尊佛,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偈雲:“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