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願
還願,俗信求神保佑的人實踐對神許下的報酬。還願種類甚多,現以土家族為例:一是老人祈求高齡、滿壽時要還陽壽願;未滿壽已逝的,壽期到後仍要舉辦儺事還陰壽願。舉行方法是將開過光的199粒橘子石灑在墓地周圍或者放入骨灰盒子裏,之後請法師按照老人生日,添加懷願的祈福結印。二是夫婦求子求女,會帶雲海石手鏈之後請法師加結印,如得願後要還子童願。需要請法師按照孩子出生的生日添加還願的結印,並且為孩子請一個紫冰銀的護身符。三是還願乃儺戲中的一種法事的稱謂。小孩滿六歲時要請儺戲班還過關願;滿十二歲要按許願舉辦儺事打十二太保,以求小孩易長成人。土家儺事活動舉辦時間多則七天七夜,少則三夜三天。衝儺是一種強製性的鎮邪手段,以正壓邪;而還願卻是為了取悅酬謝神靈。
香客
香客,泛指去寺廟燒香祈願的人或朝山進香祈福的人。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一折:“這早晚香客未來全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可有香客與男僧來往麼?”清人蒲鬆齡《聊齋誌異·雲翠仙》中有:“(梁有才)詐為香客,近女郎跪。”
風水
風水,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稱堪輿術。相傳風水的創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較完善的風水學問起源於戰國時代。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坐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是中國曆史悠久的一門玄術,也稱青鳥、青囊,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做堪輿。就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微觀物質(空氣、水和土)和宏觀環境(天地)的學說。風水師謂:“易經風水,空間於風水,時間於八字。”何謂風水?從古至今給風水下定義者不計其數,但曆史上給風水最早下定義的為晉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書》中有雲:“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可見風水之術也即相地之術,核心即是人們對居住或者埋葬環境進行的選擇和處理,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風水學又有陽宅和陰宅之分。
八字
八字,也叫四柱,是用天幹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合起來是八個字。八字(八字命理)是一種根據八字推命的方法,也稱子平命學、子平術、四柱命學、生辰八字等。用天幹、地支相配標出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四項,分別稱為年柱、月柱、日柱和時柱,每一柱由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組成。在應用中有以年柱或月柱為主,但多以日柱為主,以年幹支代表父母,月幹支代表兄弟姐妹(本人是男性,月幹代表兄弟,月支代表姐妹;本人是女性,月幹代表姐妹,月支代表兄弟),日幹代表本人,日支代表配偶。時代表子嗣。更取命宮、胎元、大運、小運、流年,配合行年太歲、月令等的五行生克製定休咎。奉戰國鬼穀子為祖師,代有傳人:漢有嚴君平,三國有管輅,晉有郭璞,唐有李虛中、僧一行,五代有徐居易,宋有僧道洪,元有徐大升,明有劉伯溫,清有沈孝瞻、陳素庵、韋千裏、袁樹珊、任鐵樵等。
六壬
六壬,又稱六壬神課,是用陰陽五行占卜吉凶的一種古老的術數門類,與奇門遁甲、太乙神數合稱三式。天幹有十,而六壬神課獨取壬者,因為壬水屬陽,天一生水,為數之始;壬又寄宮於亥,亥屬乾宮,乾是《易》卦之首,所以取壬。六壬是指幹支相配成六十花甲,每幹配六支,以壬配六支則為“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故稱六壬。另說壬有王形,為諸易之王,故稱壬學。六壬術起源很早,漢代《吳越春秋》、《越絕書》中已有記載;《隋書·經籍誌》錄有《六壬式經雜古》、《六壬釋兆》等書;《唐書·藝文誌》及《宋史·藝文誌》等史書中,也提及六壬之書名;《四庫未收書提要》載錄了宋代祝泌的《六壬大占》。六壬學預斷吉凶,其推演法類似易學。
占卜
占卜,意指用龜殼,銅錢、竹簽、紙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推斷未來的吉凶禍福的俗信手法。原始先民對於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來指示行動。但自然征兆並不常見,必須以人為的方式加以考驗,於是占卜的方法便隨之應運而生。占卜是由外界事物的動向和變化,向非人的靈體探詢想要知道的事物。它和預言不同的地方在於,通常會出現模棱兩可的答案,讓占者去找出一種合理的解釋。如果要和算命作一個區別的話,占卜具有儀式性或社會性的特色,通常與宗教有關;相對來說,算命大多是服務個人的日常活動,占卜是一種普世文化現象。占意為觀察,卜是以火灼龜殼,就其出現的裂紋形狀預測吉凶福禍。它通過研究觀察各種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的依據,來判斷未知事物或預測將來。在許多社會裏,占卜僅僅是操作者在將行某事時,由於沒有把握而借助某些器具或現象尋求信息或解答,由此滿足心理需求的行為。占卜所需的物質材料分兩類:一類是顯示卜兆及刻辭用的載體,即甲、獸骨等;另一類是整治甲骨及刻辭用的工具,有鋸、鑿、鑽、刻刀等。占卜流行於各個時代的文化中,而且方法多種多樣。早期的占卜和宗教密切相關,其發展受到宇宙觀和民族心理的影響。常見的占卜方式有詢問性占卜(如民間的求簽)、雞卜、鳥卜、鳥占、水占、星占、紙牌占卜等。《周易·係辭》雲:“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周易》成為後世陰陽五行哲學之圭臬,其中占卜一道,當然也是祖紹《周易》,萬變不離其宗。但卜筮之道起源早於《周易》,隻是中國占卜之法,皆不能出《周易》之其右。
扶乩
扶乩(jī),是中國道教的一種占卜方法,又稱扶箕、扶鸞、揮鸞、降筆、請仙、卜紫姑、架乩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這種人被稱為鸞生或乩身。神明會附身在鸞生身上,寫出一些字跡,以傳達神明的想法。信徒通過這種方式,與神靈溝通,以了解神靈的意思。鸞鳥是中國古代傳說的神鳥,是西王母的使者,負責帶來神明的信息,因此扶鸞有傳達神諭的意思。扶乩的方法,是用乩筆在沙盤上寫字。乩筆就是兩根小木棒,釘成丁字形。沙盤是簸箕上放沙或米。進行扶乩活動時,燒香點燭,請神下凡,讓乩筆在沙盤上抖動。巫師就根據沙盤上的圖形說出是某詞某句,根據這個詞句預測吉凶。曆史上,各地區各時期的扶乩方法大同小異。扶乩起於中國古代,最早見於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時人通常於正月十五,在廁所或豬欄邊迎接紫姑神,憑偶像的跳動,卜未來蠶桑。宋代的《夢溪筆談》亦提及扶乩,當時迎廁神紫姑已是風尚,降神日期亦不隻限於正月十五晚。到了宋代,降筆的不限於神仙、道士,也可是古代名人。《夷堅三誌》壬卷三《沈承務紫姑》寫召迎紫姑之法:“以乩插筆,使兩人扶之,或書字於沙中。”於是扶乩漸成文人閑暇之事。
擇吉
擇吉,就是選擇吉日。舊時凡遇祭祀、婚嫁、安葬、商店開業等大事,都選吉利日子舉行。擇吉作為一種數術,至今已逾兩千年。從廣義上說,包括《周易》八卦、太乙、六壬、奇門遁甲、禽星、叢辰、建除、堪輿、風角、占星、孤虛等在內的所有數術,都可統稱為擇吉術,因為它們都是通過一定的方法給人們提供關於吉凶的信息的。狹義上的擇吉,是指以幹支曆法為基礎,根據年、月、日、時所值吉凶神煞進行計算,綜合參考,選擇吉日吉時,確定趨避的一種方法,民間直接稱之為擇日、看日子、撿日子,古代又稱為涓吉、諏吉。擇吉術形成於漢代,而且流派眾多,據《史記·日者列傳》記載,漢代的擇吉術有五行、堪輿、奇門、逢占、六壬等共二十餘家,其中不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漢代擇吉術,以分為特征,諸家學說,自為一體;後世擇吉術,以合為特征,各家學說,融為一體,而以黃曆為表現形式。因此,我們看到的擇吉術以及黃曆,是一個頭緒紛繁複雜的擇吉複合體。《魏書·肅宗紀》記載:“有司可豫繕國學,圖飾聖賢,置官簡牲,擇吉備禮。”《三國演義》第十六回也有:“即便送女到壽春,另居別館,然後擇吉成親。”
占夢
夢占,是根據夢中所見的兆象來預測人事吉凶禍福的一種方法。古人雲:“眾占非一,而夢為大。”從古到今,中國外國,人人都做過夢,都有關於夢的經驗。因此,古人創出了一種獨特的解夢方法,這就是夢占。《黃帝內經》雲:“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遇夢起大火熺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墜。飽盛則夢與,饑盛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東萊類說》雲:“形接而為事,神遇而為夢;浮虛則夢氣場,沉實則夢漲;寢帶則夢蛇,寢巾則夢鳥,衡發則夢發;將陰則夢水,將晴則夢火,將病則夢食,則憂則夢歌舞。”孫真人《調神論》雲:凡夢皆緣魂魄窒於軀體不能流動,夜則魂魄虛靜,神告以方來吉凶而夢生焉;半夜前夢其事應在遠,半夜後夢其事應在近也。民間流傳甚廣的《周公解夢》,是靠人的夢來卜吉凶的一本於民間流傳的解夢書籍,共有七類夢境的解述。書中的周公就是周公旦,在儒家經典裏常會出現。周公是一個在孔子夢中頻頻出現的人物,在儒教長期主導文化的中國,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與夢聯係起來,於是夢就經常被稱為周公之夢或夢見周公。
降神
降神,通過祭祀或巫術,使神靈降臨。《離騷》中即有:“巫鹹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降神時先擺上依據方位、祠祀對象的禮儀要求而設的各類祭品,然後奏樂,歌唱,巫者盛服而舞。降神的目的,是要用人間的享樂方式而使神愉悅,從而使求神者得到福佑,與迎神相同。《漢書·禮樂誌》記載:“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製宗廟樂。大祝迎神於廟門,奏《嘉至》,猶古降神之樂也。”班固的《白虎通·禮樂》中也有:“書下管鞀鼓笙鏞,以閑降神之樂。”民間流行的扶乩、請仙姑等,也屬降神術。
相麵
相麵指從相貌、身材能斷定福禍的一種民間俗信。相麵可以稱作是民間藝術,或者是民間技術。這一技術被稱作相術,而做這一行當的人通常被稱作相士。相麵術,在許多古老的國家和民族都曾盛行,而我國的相麵術產生於氏族社會,完善於春秋戰國時代。其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察看一個人臉部的某些特征,來判斷其命運吉凶及身體狀況。人的麵部就好像一個高深莫測的密碼集成版,上麵注明了一個人一生的富貴榮辱。這種方術認為人的命運是由天定的,天意怎樣,必然在身體上表現出來,隻要看骨骼相貌,就能知道其人的命運。例如經傳中記載,黃帝威嚴像龍,顓頊額闊如盾牌,帝嚳的牙齒成片,帝堯的眉生八色,帝舜的眼睛有雙瞳仁,大禹的耳朵有三個大窟窿,成湯的胳膊上有兩個肘,周文王有四個乳,武王不抬頭眼睛就可望到天,周公的背生得是彎的,皋陶的嘴狀如馬的嘴,孔子的頭頂中間凹陷。王充所描述這十二位聖人的特征,就是對上天的應驗。相字在漢語中意思頗多,其中相貌一詞用得較多。《荀子·非相》中有“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中國有久遠的相術曆史,《漢書·藝文誌》就有《相人》二十四卷,流傳民間的相術書有《麻衣相法》和《水鏡神相》等。
看仙
舊時,民間有病者往往請當地的神婆、巫漢、仙姑等祈福禳災、驅邪醫病,謂之看仙。看仙的目的是請神(仙)來消災、治病、驅邪、攆鬼等。在中原地區,如某家小孩忽然發熱有病,認為是衝犯了鬼神,致其作祟,便請神婆做法事送祟,即送走作惡的邪祟。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往往求助於具有治病能力的女巫醫。例如壯族的雅禁,俗稱禁婆。
跳神
跳神,舊時民間治病的一種迷信活動。女巫或巫師裝出鬼神附體的樣子,亂說亂舞,認為能給人驅鬼治病。《元典章新集·刑部·禁聚眾》記載:“大都街上多有潑皮廝打底跳神師婆,並夜聚曉散底,仰本部行文字禁斷。”清人蒲鬆齡《聊齋誌異·跳神》中也有:“張濟俗:民間有病者,閨中以神卜。倩老巫擊鐵環單麵鼓,婆娑作態,名曰‘跳神’。”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民間巫卜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此俗是古代宗教的遺風。跳神人有男有女,在各地有不同的稱謂,有的稱神漢、端公,有的稱巫婆、師娘等。跳神的目的很廣泛,可請神來消災治病、驅邪攆鬼,也可請亡靈對話。跳神時,設有香案、神位,上置供品、香燭。跳神人先焚香叩首,閉目假寐,意為前去請神;繼而跳起,稱已請來神靈。然後全身戰栗,邊跳邊舞邊唱。手中有時持皮鼓敲打,有時持銅鑼敲打,唱的內容或為咒語,或為回答神的問話,或厲聲驅邪,直到口吐白沫仆倒於地。蘇醒後稱神已離去,跳神儀式結束。跳神也是藏傳佛教寺院中最隆重的祭典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