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位列七福神(惠比壽、大黑天、毗沙門天、壽老人、福祿壽、辯財天、布袋和尚)之一,不知名氏,來曆不詳,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笑口常開,蹙額大腹,經常佯狂瘋癲,常挎著布袋,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而那布袋又常常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問者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有人曾讚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中國多數佛教寺院裏所供奉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他為原型塑造。由於他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因此常常被商家認為帶有歡喜、招財的意味,而視同財神供奉。
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組成。他們都是曆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羅漢又稱阿羅漢,指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修行圓滿又具有引導眾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的聖者。十八是一個吉數,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數量表達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藝、十八學士等。佛教中也有許多十八,如《十八部論》、十八界、十八變、十八層地獄等。十六羅漢變為十八羅漢,顯然與這種十八情結有關。在曆史上嵩山少林寺也出現過少林十八羅漢。十八羅漢為:坐鹿羅漢、歡喜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
福龕
福龕,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閣子,如佛龕、神龕等。一般為木製,中國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龕式,小龕又稱櫝。龕原指掘鑿岩崖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記載,須彌山有龕室無量,其中有無數化佛。《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七記載: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現今各大佛教遺跡中,如印度之阿旃塔、愛羅拉,我國雲岡、龍門等石窟,四壁皆穿鑿眾佛菩薩之龕室。後世轉為以石或木,做成櫥子形,並設門扉,供奉佛像,稱為佛龕;此外,亦有奉置開山祖師像。漢人揚雄著《方言》稱“龕,受也”,即容納、盛受之意。佛教傳入中國後,龕又指掘鑿岩崖為室,安置佛像,即供龕。
開光
開光有多種,根據宗教信仰不同,分為佛教開光、道教開光(如關帝閣專做關公開光)、陰陽師開光、堂口開光。佛教開光,又分為群開光和單獨開光。開光對於各個宗教來說,是通過一種儀式來接引靈性和仙氣幫助請寶人。開光就像給物品點上燭光,自己做善事、修功德就會讓燭光更亮,在冥冥中引到靈性和仙氣。功德高的人就像給寶物點上更大的蠟燭,讓燭光更亮幫助你更優先、更快地引來靈性和仙氣。如果得到寶物的人,沒有修功德、做善事,燭光就會慢慢熄滅。開光這種儀式源自道教及民間俗信,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受到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便逐漸接受這種儀式,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表現。佛教開光後,佩戴開光物品的人要尊重佛教三寶,要樂善好施,開光後終身不能退佛門。要遵從佛門戒律,雖為世俗弟子,但是要遵從居士應該做的事情。如旅遊不能進教堂、清真寺等異教場所。如女子月經來時,必須取下不能佩戴,月經結束後才可以再帶。如果做了不敬事情或者丟失開光物品,必須贖罪才可以消除對自身影響。
五祀
五祀,指祭門神、戶神、井神、灶神、中溜(土地神和宅神)。《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鄭玄注:“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也。”漢人王充《論衡·祭意篇》記載:“五祀,報門、戶、井、灶、室中溜之功。門、戶,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溜,人所托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門神》中雲:“夫門為五祀之首,並非邪神,都人神之而不祀之,失其旨矣。”關於五祀的實行者及其等級規定,文獻中有不同的說法。其一種,從天子到庶人,所祀對象有等級差別:天子七祀,諸侯五祀,大夫三祀,士二祀,庶人一祀。其說見於《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鄭玄注:“此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如果等級越低,其祭祀的神祇越具有普遍性的話,那麼五祀中最基本的神祇是門、行、戶、灶四種,其他祭祀對象(司命、中溜、厲)都是在此基礎上增加的。
五牲
五牲,古代用作祭品的五種動物。具體說法不一:一說為牛、羊、豕(豬)、犬、雞。《左傳·昭公十一年》:“五牲不相為用。”杜預注:“五牲:牛、羊、豕、犬、雞。”《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成五穀之名,序五牲之先後貴賤。”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洛水》:“帝遊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二說為麋、鹿、麇、狼、兔。《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六畜(馬、牛、羊、豬、狗、雞)、五牲、三犧,以奉五味。”杜預注:“麋、鹿、麇、狼、兔。”另有“麇、鹿、熊、狼、野豬”說。第一種說法流傳較廣。
打蘸
打蘸,即集體祭奠神靈。深圳坪山鎮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保留了客家獨特的傳統習俗。過去坪山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祈神拜佛極為虔誠。其中最隆重的儀式即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地點聚在關帝廟前的廣場上,一片喧騰,熱鬧非凡,附近小販也雲集於此大做買賣。先由坪山圩的首腦主持祭典儀式,祭桌上擺滿精美的果脯酒饌,大香爐裏插滿檀香,一片香霧繚繞。首腦身後,簇擁著全圩居民。首腦行禮時,鄉民跟著伏地叩拜,九遭之後禮畢,居民就在廣場上開始連續嬉戲七天八夜,盡情吃喝賭鬧,通宵達旦,一片喧囂氣氛。舊時打蘸期間,人們極盡奢侈,花費不少錢財;同時八天樂此不疲,也貽誤了農事。有些經濟不寬裕的居民,在打蘸之後隻得借債或乞討度日。
扮罪人
扮罪人是一種民間宗教信仰風俗,舊時流行於江南民間。民間有迎神賽會,抬神佛偶像出外巡行,若有疾求符許願者,病愈,則至廟還願,為了感謝神佛保佑,穿囚服,肩荷木枷,扮為罪人隨巡行神像過市,以示虔誠還願,並借助神力消除前世罪愆。
送寒衣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亡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一,燒寒衣,寄托著生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東京夢華錄》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鬆,祭祀墳塋。內廷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河南程氏遺書》雲:“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祖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明人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送寒衣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記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又有孟薑女萬裏尋夫送寒衣的故事,在長城內外廣泛流傳。有一首民歌唱道:十月裏十月一,家家戶戶縫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換,孟薑女萬裏尋夫送寒衣。
黃道吉日
舊時以星象來推算吉凶,謂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六個星宿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時,諸事皆宜,不避凶忌,稱為黃道吉日,泛指宜於辦事的好日子。神煞有年、月、日、時之分,各有所主,但吉日的選擇並不是不顧年、月、時的吉凶,而要相互觀覽,綜合選擇。黃道黑道神煞有青龍、白虎、明堂、天刑、朱雀、金匱、天德、玉堂、天牢、元武、司命、勾陳。選擇術將青龍,天德,玉堂,司命,明堂,金匱稱為六黃道,所謂黃道吉日就是這六神所在的日子。這六神所值日的那一天—黃道吉日,指百事吉利,不避凶忌,萬事如意。用天幹、地支記年、月、日、時,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方法。這種曆法,即仍在用的農曆,多記在《曆書》即過去的《皇曆》上。在老《皇曆》上,除了幹支記日外,同時把日期上又加上了另外十二個字並成口訣,即:建滿平收黑(黑道),除危定執黃(黃道)。成開皆可用(黃道),閉破不能行(黑道)。就這樣,人為地把每天劃分成黃道吉日和黑道凶日。黃道吉日就是萬事皆宜的日子,可以擇吉,找結婚、嫁娶、訂婚、約會、開張、開市和搬家等黃道吉日。所謂黃黑道是天體中的自然現象,前人總結了這種現象對人類影響的規律,圍繞二十八宿星運行、值日,製定了黃黑道日,為人們趨吉避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與選擇,有許多迷信的成分。
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廟會既是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
廟會源於遠古時期的宗廟社郊製度—祭祀。在遠古時期,祭祀是人們生活中一件經常而又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所以《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祭祀和戰爭一樣,都是國家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過程中,人們聚集在一起,集體開展一些活動,如進獻供品、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這種為祭祀神靈而產生的集會,可以看作是後世民間廟會的雛形。廟最初就是指供奉神靈尤其是祖先神靈的建築。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集市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娛神與自娛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春節逛廟會,就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
迎神賽會
迎神賽會,也稱酬神賽會、廟會,用儀仗、鼓樂、歌舞、雜戲等迎神出廟,周遊街巷的民俗活動。舊俗把神像抬出廟來遊行,並舉行祭會,以求消災賜福。由於曆史上廟、祠遍設,就繁衍出各類廟會。為祈福消災,一般廟會僅祭祀及演社戲酬神。賽神者往往用鼓樂儀仗和雜戲迎神出廟,巡遊街巷,並祈求神降福人間。同時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的,稱迎神賽會,除旱災求雨外,均在菩薩生辰進行。迎神賽會,設會首,以廟產收入及向商號民眾募資充作經費,並有各村坊明確分工的會貨。台灣民間在廟會慶典時,常舉行“恭請神駕繞境祈安降福”的儀式。迎神賽會期間,各種民間技藝如宋江陣、車鼓戲、八家將、藝閣、獅陣、踩高蹺、歌仔戲陣、鑼鼓班等互相觀摩比賽,熱鬧非凡。俗諺:“正月裏鬧盈盈,迎神賽會慶年豐。”
天齊廟會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在各地為泰山神修的廟宇,稱天齊廟。民間相傳,東嶽大帝是掌管人間貧富貴賤、生老病死的神仙,又名天齊神,故此類廟俗稱天齊廟,也稱東嶽廟。山東肥城天齊廟則是一座道教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創建,乾隆、道光、民國年間多次重修。山門高大,殿宇輝煌,方圓廣袤,共有殿堂25座,僧房6處,寺廟十分壯觀。寺院坐北朝南,前為山門,門內有鍾、鼓二樓及雄偉壯觀的天齊殿;兩側為10殿,主要有閻羅殿、遊廊;後有地藏王殿,東側有地刹,稱之為十八層地獄。殿內供有神像,除東嶽大帝外,還有天齊娘娘、菩薩、四大天王等;東廊房北端有月下坐老像,過去求婚男女均到此叩拜;正殿的東側有子孫娘娘殿,是求子處。廟內古碑古匾眾多,記錄了建廟曆史和捐款的工商號及人員名單。1949年前,天齊廟的香火很盛,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五日到四月初一,是天齊廟會。屆時,從小東門至小東邊門裏,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廟內則香煙繚繞,鍾鼓悠揚,磬聲回蕩,求神拜佛的信男善女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