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信仰禁忌類(上)(1 / 3)

句芒

句(gōu)芒,或名句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神話裏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春神句芒的原始形象是鳥身人麵,乘兩龍。《山海經·海外東經》中說:“東方句芒,鳥身人麵,乘兩龍。”唐代詩人閻朝隱有詩曰:“句芒人麵乘兩龍,道是春神衛九重。”後世逐漸衍變,我們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他:他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我國自古就有春神崇拜的觀念,也沿襲許多迎春、祭春的習俗。《呂氏春秋·孟春》:“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高誘注:“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於東方,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太暤,其神句芒,餘春月皆然;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餘夏月皆然;孟秋之月其帝少暤,其神蓐收,餘秋月皆然;孟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餘冬月皆然。”

四靈

四靈,也叫做四象、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是我國古代人民所喜愛的吉祥物。這四位天神實際上來源於古代的星神崇拜。古人將黃道(太陽和月亮經過的天區)中的恒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後來將二十八宿和四象相結合,形成了二十八宿和四象的說法。其中東方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古人將其想象成龍的形象,因位在東方,按陰陽五行五方配五色之說,東方青色,故稱青龍。以此有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之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象,又稱四方四神。《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三輔黃圖》卷三中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一般這四方之神常被運用於軍容軍列,成為行軍打仗的保護神。《禮記·曲禮上》曰:“行,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陳滿注曰:“行,軍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旗子上的飄帶)數皆放之。”即說其表現形式是將四象分別畫在旌旗上,以此來表明前後左右之軍陣,鼓舞士氣,達到戰無不勝的目的。《禮記·曲禮上》論及其作用時說:“如鳥之翔,如龜蛇之毒,龍騰虎奮,無能敵此四物。”可見其作用之大。道教興起後,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納入其神係,作為護衛之神,以壯威儀。總之,四靈導源於遠古神話,起初稱為四象,指水、火、木、金分布四方之象。《周易·係辭上》說:“兩儀生四象。”兩儀即陰陽或天地。在上古,表示天空東南西北四大區星象是用東龍、南鳥、西虎、北龜蛇(武)四組動物。這四組動物,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方之神靈,四靈依次主理春、夏、秋、冬。

青龍白虎

在眾多門神中,有一種特殊的門神,專門用於鎮守道觀的山門,它們就是道教常說的“左青龍,右白虎”。如道教聖地青城山古常道觀(天師洞),在巍峨的山門前邊,左右各建有一座神殿,左殿塑威武的青龍神像,名孟章神君;右殿塑勇猛的白虎神像,名監兵神君。青龍,原為古老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道教東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像龍,位於東方,屬木,色青,總稱青龍,又名蒼龍。白虎,原為古老神話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像虎,位於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四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其封號,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後世,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脫穎而出,躍居大帝的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門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宋人範致能《嶽陽風土記》中既雲:“老子銅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明人姚宗儀《常熟私誌·敘寺觀篇》中也有:“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

玄武

玄武是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為北方的大帝即真武大帝。有別於其他三靈,青龍和白虎,隻做了山廟的門神,而朱雀則成了九天玄女。《楚辭·遠遊》注雲:“玄武,北方神名。”《史記·天官書》說:“北宮玄武、虛、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根據陰陽五行理論,北方屬水,故北方神即是水神,王逸《九懷章句》說:“天龜水神。”《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鬥,鎮北方,主風雨。”雨水為萬物生長所需,且水能滅火,所以玄武的水神屬性,頗為民間重視和信仰。中國古代素將偉大的神力和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現象相類比,崇拜生殖的神力。蛇本身就是生殖和繁衍的象征,玄武以龜蛇合體的形狀出現,更被古人看作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標誌。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也用龜蛇糾繆的例子說明陰陽必須配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糾盤相扶。以明牝牡,畢竟相胥。”龜在古代又是長壽和不死的象征,並能導引咽氣,所以《史記·龜策列傳》有“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歲,老人死,移床,龜尚不死。龜能行氣導引”這樣的記載。

伏羲女媧

伏羲和女媧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白虎通義》記載:“三皇者何謂也?伏羲、女媧、神農是也。”在漢族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中,流傳甚廣的伏羲和女媧的傳說,就是反映遠古時代華夏先民的始祖夫婦,在創世紀之時孕育後代、開啟黃土地上農耕文明的曆史蹤跡。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開始繁衍人類的任務,就交給了伏羲女媧兩兄妹。唐人李亢《獨異誌》卷下記載:“昔宇宙初開之時,隻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遺我兄妹二人為夫婦,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二人即結為夫婦。”此說即為伏羲女媧再造人的傳說大略。五代蜀杜光庭在《錄異記》卷八記載:“陳州有太昊之墟,東關城內,有伏羲女媧廟。”根據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大約是在唐末,伏羲和女媧兄妹成婚、繁衍後代的傳說,就已經在華夏民間廣泛流傳著了。按照民俗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解釋,實際上這正反映出傳說時代華夏先民所經曆的氏族內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會發展階段。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宮。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雖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玉皇上帝除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俗稱天公(天公祖)、玉皇上帝、老天爺等。他是中國傳統信仰中最大的神祇,為眾神之皇。在中華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視為宇宙的無上真宰,地球內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統治者。因他有製命九天階級、征召四海五嶽之神權,所以眾神佛都列班隨侍其左右,猶如皇帝與公卿。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仙、聖和人間、幽冥之事。《玉皇經》講述了玉皇大帝遠古時期“舍身堵北缺,代存萬眾生”的著名事跡。據《玉皇本行集》記載:光明妙樂國王子舍棄王位,在晉明香嚴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度化眾生,曆億萬劫,終為千古一聖。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玉皇誕,台灣閩南俗稱天公生。是日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於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隆重的祭儀。

西王母

西王母是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也稱為金母、瑤池金母、瑤池聖母、王母娘娘、金母元君、九靈大妙龜山金母,簡稱王母或金母。西王母的稱謂,始見於《山海經》,因所居昆侖山在西方,又叫西昆侖,故稱西王母。她由混沌道氣中西華至妙之氣凝聚而成,是女仙之首,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的女子得道登仙者,都屬她管轄。西王母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大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昆侖仙鄉,王母的瑤池有蟠桃園,園裏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其在道教中地位極高,後因曆史演變,民間宗教對她做了新解釋,故廣受信仰。對於她的信仰,由來已久。《山海經·西山經》載:“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是說西王母大致像個人,形狀威猛,是掌管災厲(瘟疫)和刑罰的怪物。另據《列仙全傳》載:西王母是西華至妙之氣化生而成,與東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僅次於三清,十分崇高。明清以降,王母娘娘在民間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響遍及整個中國。清代北京竹枝詞《都門雜詠》中有一首《蟠桃宮》曰:“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颺。”北京的蟠桃宮本叫太平宮,在東便門內,宮內主祀王母娘娘,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會,屆時百戲競演,熱鬧非凡。泰山王母池道觀也是如此。

閻羅王

閻羅王,簡稱閻王,又叫閻摩羅王、閻魔王等。閻羅王的職責是統領陰間諸神,審判人生前的行為並給予相應的懲罰。在佛教中,閻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聯係的說法,如平等王、雙王等。閻羅王是民間傳說中陰間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輪回。民間傳說,包拯成為公正的化身,有的認為他死後成為閻羅王,繼續審理陰間的案件。有的則認為他“日斷人間,夜判陰間”。人死後,靈魂到陰間接受包拯的審判,如果確實是受人陷害,包拯會把他放回陽間活命;如果的確有罪,則被送入地獄受罰。民間傳說的閻王有四位:除包拯外,還有韓擒虎、範仲淹和寇準。閻王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人死後都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貴;生前作惡者,會受懲罰,下地獄。中國佛教中,又有十殿閻羅之說。十殿閻羅是中國佛教所說的十個主管地獄的閻王的總稱,這一說法始於唐末。分別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此十王分別居於地獄的十殿之上,因稱十殿閻王。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至於其來曆,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嶽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雲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一說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明人王之綱《玉女傳》記載:“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嚐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奉以為神,禱之即應。在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碧霞元君的稱號,也並非泰山娘娘獨有,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也有此號,《封神演義》又說餘化龍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為泰山娘娘所專有。民間傳說的碧霞元君神通廣大,能保佑農耕、經商、旅行、婚姻,能療病救人,尤其能使婦女生子,兒童無恙。故舊時婦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別虔誠,不僅在泰山有廟,在各地也建有許多“娘娘廟”,並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這種信仰至今仍很興旺,人們仍不辭勞苦登上泰山絕頂,許願還願,向其祈禱,香火不斷。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即在中國道教傳說和民間信仰的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五虎上將之首,字雲長,美須髯,武勇絕倫,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平定西蜀,督師荊州,曾經大破曹軍,他的忠義大節,永垂青史。民間宗教信仰是自漢朝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道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然而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係統,如媽祖屬於道教,孔子屬於儒教,觀音屬於佛教,神明的界限相當清楚。但是,關帝聖君乃儒、釋、道三教均尊其為神靈者(很多商賈都會去洛陽的關帝閣專門請關公)。在儒家中稱為關聖帝君,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稱;佛教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他為護法伽藍神、蓋天古佛;於道家中,由於曆代封號不同,有協天大帝、翊漢天神、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民間則俗稱恩主公。關聖帝君生平義氣貫乾坤,以“仁、義、禮、智、信”著稱:千裏尋兄為仁、華陽放曹為義、秉燭達旦為禮、水淹七軍為智、單刀赴會為信。關公因德乃剛乃正乃忠乃義,由將而侯而王而帝聖。數千年來以武聖人之尊與文聖孔子齊名,備受海內外炎黃子孫頂禮膜拜。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鬥魁前,一說在北鬥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代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誌》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他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