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衣食住行類(下)(1 / 3)

歡喜團

歡喜團是漢族年節食品,又名芝麻球,流行於江淮一帶。先將糯米蒸熟,涼後弄散,再炒使之膨鬆,蘸以飴糖,使之成團,取歡歡喜喜、團團圓圓之意。春節食用,亦用以饋贈。歡喜團又名麻元宵或麻雞蛋,這種點心色澤金黃,渾圓膨鬆,外皮焦酥,內裏韌軟,芝麻黏裹均勻。民間傳說,清末湖北荊州城內有陶姓一家,戰亂中家人失散,曆盡苦難後終於合家團圓,遂以水磨糯米粉、麵粉和紅糖搓成小圓,粘上芝麻,炸熟而食,以示合家團圓。後來陶家也以善製歡喜團而出了名。一些提籃小販常到陶家躉貨沿街叫賣,故至今在荊州古城裏,還習慣地吆喝:“糖麻花、鹽麻花,椒鹽饊子歡喜團!”

棗糕

棗糕原是清朝宮廷禦用糕點,曾有宮廷第一糕點之美稱,為滿漢全席十大糕點之一,流傳至今,約有200餘年的曆史。其法是根據紅棗味甘性溫、健脾養胃、補充益氣、養血安神之特效,加入雞蛋、蜂蜜、紅糖等獨特原料,秘製而成。具有減肥、防止脫發、養顏、通便等特殊功效,是難得的四季養生佳品。紅棗糕口味獨特,棗香濃鬱,口感細膩,回味綿甜,在民間有“常品紅棗糕,體健精神爽”和“一日食三棗,百歲不顯老”的說法。《本草備要》中就記述說紅棗能“補氣益中,滋脾胃,潤心肺,調營養,緩陰血,生津液,悅顏色,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大棗氣味甘平,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久服輕身延年。”棗糕不僅是一種小吃,也是具有食俗的傳統食品。如正月十五元宵節,豫西一帶的人就有吃棗糕的風俗。

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產生流傳的,是中國曆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堿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鬆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直到現在,每年農曆五月初,漢族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為棗餡的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

青精飯

青精飯,江蘇點心,又稱烏米飯,用糯米浸染烏飯樹葉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青精飯原為民間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宜興、溧陽、金壇、南京和皖南一帶農村,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舊時寒食節主要吃粥。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此外還有青精飯,也叫烏飯,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為道家所創。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給大臣賜食青精飯,明嘉靖十四年間,皇帝認為其名不雅,於是改為賜百官於午門食麥餅宴。青精飯古今的製法不一。明代青精飯的做法是先將米蒸熟、曬幹,再浸烏飯樹葉汁,複蒸複曬九次,所謂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堅硬,可久貯遠攜,用沸水泡食。現代江南青精飯是當天做、當天吃,做法是:初夏采烏飯樹葉洗淨,舂爛加少許浸泡,待米呈墨綠色撈出略晾;再將青汁入鍋煮沸,投米下鍋煮飯,熟後飯色青綠,氣味清香。

春卷(春盤)

春卷是漢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流行於全國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唐宋以後,立春之日有食春餅與生菜之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稱為春盤。源於漢代,與六朝元旦之五辛盤也有一定聯係,故春盤亦稱辛盤。明、清之時,於春餅、生菜外,兼食水紅蘿卜,謂能去春困,因而整個嚐新活動稱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漢人崔寔《四民月令》中雲:“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唐人岑參《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詩有:“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唐人杜甫《立春》詩中也雲:“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宋人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史·禮誌》:“立春賜春盤。”《類腋·天部·正月》引《四時寶鏡》記有:“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相饋貺。”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也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衝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重陽糕

重陽糕也稱花糕、菊糕、發糕等,為重陽節的傳統食品,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民間要蒸重陽糕孝敬老人。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製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之意,現仍流行。這種食品起於唐代以前,至宋,汴京、臨安及各地十分盛行,成為普遍的習俗。此後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淵鑒類函·歲時·九月九日》引隋杜台卿《玉燭寶典》:“九日餐餌,其時黍秫並收,因此黏米加味嚐新。”又《歲時雜記》:“重陽尚食糕……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麵蒸糕饋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鬆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宋人吳自牧《夢粱錄·九月》:“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飣,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宋人周密《武林舊事·重九》:“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麵雜糅為之,上縷肉絲鴨餅,綴以榴顆,標以彩旗。又作蠻王獅子於上,又糜栗為屑,合以蜂蜜,印花脫餅,以為果餌。”明人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九月九日……麵餅種棗栗其麵,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標紙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明人謝肇淛《五雜俎》引呂公忌曰:“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鄉飲酒

鄉飲酒,為古代嘉禮的一種,也是漢族的一種宴飲風俗。起源於上古氏族社會的集體活動,《呂氏春秋》認為是古時鄉人因時而聚會,在舉行射禮之前的宴飲儀式。周代時,以致仕之卿大夫為鄉飲酒禮的主持人,賢者為賓,其次為介,又其次為眾人。《禮記·射義》記載:“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宋王溥《唐會要·鄉飲酒》:“開元六年七月十三日,初頒鄉飲酒禮於天下,令牧宰每年至十二月行之……各備禮儀,準令式行禮,稍加勸獎,以示風俗。”《淵鑒類函·禮儀·鄉飲酒》:“漢永平二年,郡縣行鄉飲酒於學校,祀先聖先師周公、孔子,牲以犬。”《清史稿·禮誌八》:“雍正初元,諭:鄉飲酒禮所以敬老尊賢,厥製甚古,順天府行禮日,禮部長官監視以為常。”位於今山東寧陽縣東南的鄉飲鄉,據說就是因多次舉行古代魯國最盛行的西周禮製鄉飲酒禮而得名的。鄉飲酒禮是中國古代地方政府的一種重要官方禮儀活動,在當時有著非常重要的政治作用。整個儀式,實際上都是在弘揚與宣傳封建社會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兄弟相親、鄰裏和睦、朋友有信、長幼有序等道德倫理觀念。

鄉飲賓

鄉飲賓即鄉飲大賓,鄉飲酒禮的賓介(賓,賢賓。介,賢賓之次。多偏指賢賓、德高望重者)。鄉飲是古代一種慶祝豐收、尊老敬老的宴樂活動。一般鄉飲都選德高望重長者數人為鄉飲賓,與當地官吏一起主持此項活動。周製,鄉飲酒禮舉鄉裏處士之賢者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其後曆代相沿,名稱不盡相同。明清時又有賓(亦稱大賓)、僎賓、介賓、三賓、眾賓等名號,統稱鄉飲賓。鄉飲酒禮的賓客,均為當地身家清白、齒德俱尊的耆老鄉紳,其中致仕官員被稱為大賓,年高有德者被稱作僎賓,年稍長有德者被稱作介賓。明清時代,該習俗更為隆重,民眾把治家有方、內睦宗族、外和鄉裏、義舉社會、有崇高社會威望之人推薦為鄉飲大賓,縣府每年從財政支出十兩官銀用於舉辦鄉飲大賓活動,以弘揚其風節,彰顯社會和諧溫惠。這種習俗,在當時的社會中起到了敦親睦族、止惡揚善的作用,人們都把能被選上鄉飲大賓作為一種巨大榮耀。

鄉射

鄉射,古代射箭飲酒的禮儀。鄉射,其義有二:一是州長春秋於州序(州的學校)以禮會民習射;一是鄉大夫於三年大比貢士之後,鄉大夫、鄉老與鄉人習射。《周禮·地官·鄉大夫》:“退而以鄉射之禮五物詢眾庶。”孫詒讓在《周禮正義》釋為:“退,謂王受賢能之書事畢,鄉大夫與鄉老則退各就其鄉學之庠而與鄉人習射,是為鄉射之禮。”秦漢以後,亦有仿行。《史記·太史公自序》:“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南史·蔡廓傳》:“三吳舊有鄉射禮,元嘉中,羊玄保為吳郡行之,久不複修。”清人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也有:“是時明社將為墟,方赴鹿鳴鄉射耦。”古代重武習射,常舉行射禮。射禮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將祭擇士為大射;諸侯來朝或諸侯相朝而射為賓射;宴飲之射為燕射;卿大夫舉士後所行之射為鄉射。《禮記·射義》“天子以射選諸侯”,唐孔穎達疏:“天子以射禮簡選諸侯以下德行能否。”

雄黃酒

俗諺有:“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於此日將蒲根切細、曬幹,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也有有單獨用雄黃浸酒者,故名雄黃酒。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雄黃酒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製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製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中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麵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曆。於是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逐漸形成端午節飲雄黃酒風俗。同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麵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間還將吃剩的雄黃酒噴灑房屋壁角陰暗處,或貯藏起來,他日遇有蟲咬紅腫,可以塗抹解毒消腫。有井的人家,還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去水中之毒。我國民間還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但中醫專家和民俗專家認為,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應該摒棄,因為雄黃酒裏含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長期飲用,可致慢性中毒。

屠蘇酒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屋,因為是在這種房子裏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製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製而成。這種藥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癘之邪的功效。唐代名醫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他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後,經過曆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後,逐人飲少許。宋人蘇轍的《除日》詩中有:“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董勳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這種別開生麵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相沿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茱萸酒

茱萸酒,也稱茱萸杯,酒名。唐人白居易《九日登巴台》詩中有:“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宋人周必大《陶淵明己酉重九詩一首某以此年此日舟次吉水距永和才一程耳輒用其韻先寄二兄十三弟並呈提舉七兄》詩中也有:“豈無茱萸思,望望思鬱陶。”茱萸酒亦省稱萸酒。宋人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唐歲時節物,九月九日則有茱萸酒、菊花糕。”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記載:“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灑門戶間辟惡。亦有入鹽少許而飲之者。”茱萸亦稱辟邪翁,種類有三,即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氣味香烈,生於川穀。《福建誌》:“建寧府重陽日,登高飲茱萸酒,名茱萸為辟邪翁。”相傳在漢代重陽節時,人們“折茱萸以插頭,言辟除惡氣而禦初寒”。此後,人們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置茱萸於酒,希望飲之可以辟邪。飲茱萸酒,是舊時流行於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區的飲酒習俗。此俗早在宋代就已相當盛行。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今世人(於重陽節)以菊花、茱萸,浮子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

分歲酒

分歲酒也稱分歲飯、守歲飯,漢族春節飲食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人們除夕吃的豐盛的晚餐,俗話叫年夜飯、團年飯、團圓飯、合家歡、分歲酒、守歲酒、辭歲酒。辭歲之風,晉朝以來就很盛行。大年三十晚上,一般百姓的餐桌上都會擺上十個大紅的高腳碗,以示十全十美。在喝分歲酒時,不僅要在門上貼大紅門聯,且全家燈火通明。如有人遠在外地,不能回家過年,則要讓出一個席位,擺上筷箸,斟滿酒,以示對遠地親人的思念。如若盼子心切,就在席上外加一酒杯和筷子,以預示明年人丁興旺,這稱添人增口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

功夫茶

功夫茶,也作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和福建漳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至於水還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別,這些都是屬於講究的範圍的。像《紅樓夢》中的妙玉用鬼臉青藏著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隻有她才能有此閑情逸致。煮茶要訣,“水常先求,火亦不後”。蘇東坡有詩雲:“活水仍須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勢生猛之謂也。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喝功夫茶采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隻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功夫茶之所以和其他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

鼻煙

鼻煙是把優質的煙草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麝香等名貴藥材,或用花卉等提煉,製作工藝十分考究。煙味分五種:膻、糊、酸、豆、苦。因為鼻煙放在鼻煙壺裏容易發酵,所以一般把它用蠟密封幾年乃至幾十年才開始出售。清人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七:“呂宋國所產煙草,本名淡巴菰,又名金絲薰,餘既詳之前卷。近京師又有製為鼻煙者,雲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鼻煙傳入中國是在明代隆慶年間,有四百多年的曆史。據清人趙之謙《勇廬閑詰》中提及,明萬曆九年(1581),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攜帶鼻煙、自鳴鍾、萬國圖等貢禮,進行傳教活動,後進貢給皇帝。到了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根據鼻煙是用鼻子來聞的特點,將其命名為鼻煙。聞吸鼻煙是喚其芬芳之氣,借以醒腦提神,驅穢避疫。它有驅寒冷、治頭痛、開鼻塞、明目、活血等藥物作用。《紅樓夢》第五十二回:“寶玉便命麝月:‘取鼻煙來,給他聞些,痛打幾個嚏噴,就通快了。’”

四合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麵布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四合院建築,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征。四代表東西南北四麵,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築之雅致,結構之巧妙,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於繁華街麵,或處於幽靜深巷之中;大則占地幾畝,小則不過數丈;或獨家獨戶,或數戶、十幾戶合居,形成了一個符合人性心理、保持傳統文化、鄰裏關係融洽的居住環境。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裏為幹線,社區地域為平麵的社會網絡係統。四合院建築的布局,是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征的。按其規模的大小,有最簡單的一進院、二進院或沿著縱軸加多三進院、四進院或五進院。其在中國民居中曆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

四水歸堂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麵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隻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占地麵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占農田的特點。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麵正房為大廳,後麵院內常建二層樓房。由四合房圍成的小院子通稱天井,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為屋頂內側坡的雨水從四麵流入天井,所以這種住宅布局俗稱四水歸堂。四水歸堂式住宅的個體建築以傳統的間為基本單元,房屋開間多為奇數,一般三間或五間。每間麵闊3—4米,進深五檁到九檁,每檁1—1.5米,各單體建築之間以廊相連,和院牆一起,圍成封閉式院落。不過為了利於通風,多在院牆上開漏窗,房屋也前後開窗。這類適應地形地勢,充分利用空間、布置靈活、體型美觀、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現出清新活潑的麵貌。這種住宅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的內外連通。後麵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但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江南水鄉住宅往往是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後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天井

天井,四麵有房屋、三麵有房屋另一麵有圍牆或兩麵有房屋另兩麵有圍牆時中間的空地。南方房屋結構中的組成部分,一般為單進或多進房屋中前後正間中,兩邊為廂房包圍,寬與正間同,進深與廂房等長,地麵用青磚嵌鋪的空地,因麵積較小,光線為高屋圍堵顯得較暗,狀如深井,但不同於院子。《水滸傳》第一百零一回:“一日在家閑坐,此時已是五月下旬,天氣炎熱,王慶掇條板凳,放在天井中乘涼。”

胡同

胡同,也叫裏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裏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是溝通當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道路通達情況,胡同分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隻有一個開口,末端深入居民區,並且在其內部中斷;而後者則溝通兩條或者更多的主幹街道。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著名的胡同如北京的東交民巷、什刹海胡同等。胡同源於蒙古語gudum,元人呼街巷為胡同,後即成為北方街巷的通稱。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裏?”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兒胡同在北京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誌》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自然是元大都。在蒙古語、突厥語、滿語中,水井一詞的發音與胡同非常接近,在曆史上,北京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為居民聚居區的代稱進而成為街道的代稱,由此產生了胡同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