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大帝
玄武,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大神,與主東的青龍、主南的朱雀、主西的白虎,同為道教中的四方之神。後被道教升格為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真武帝君,全稱真武蕩魔大帝,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武當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真武祖師。明朝以後,在全國影響極大,近代民間信仰尤為普遍。玄武的特性,不但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信仰,而且還為唐宋以後玄武演變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礎。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淨樂國王善勝皇後之子。皇後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曆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另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二記載,宋朝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道教重視鬥星崇拜,稱“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鬥過渡到北鬥。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鬥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以祈免水火之災。
土地神
土地神源於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塊地麵的神。《公羊傳》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漢人應劭《風俗通義·祀典》引《孝經緯》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清人翟灝《通俗編·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據《禮記·祭法》載:“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可見當時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級之分。漢武帝時,將“後土皇地祇”奉為總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處土地神。最早稱為土地爺的是漢代蔣子文。據《搜神記》卷五曰:“蔣子文者,廣陵人也。……漢末為秫陵尉,逐賊到鍾山下……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我立祠。不爾,將有大咎。’……於是使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為立廟堂,轉號鍾山為蔣山。”此後,各地土地神漸為對當地有功者死後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據清人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稱,沈約為湖州鳥鎮昔靜寺土地神,嶽飛為臨安太嶽土地神。清人趙懿在《名山縣誌》中稱土地神不一,有多種名目,其中有花園土地,有青苗土地,還有長生土地(家堂所祀)、廟神土地等。
民間傳說土地神(公)即福德正神,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任朝廷總稅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一百零二歲辭世。死後三天其容貌仍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說在他死後,接任的稅官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命。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的好處,念念不忘,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城隍
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並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是產生於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祭祀。早在周朝,每到收獲之後,到了除夕,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產生後,把它納入自己的神係,稱它是剪除凶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於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聖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監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城隍廟地方性很強,香客大都是住在廟宇所在及鄰近地區的居民。城隍祭祀除了滿足香客的心理需求外,也是村民聯絡情感的場所。舊時於清明和中元,還將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廟,全副儀仗,吹吹打打,出巡街市。現在社會中,於元旦、春節以及每月朔望之日,進城隍廟燒香奉祀,祈禱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灶神
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灶司爺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冀中地區供張奎、高蘭英。
傳說灶神於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陳報人家善惡,被尊為一家之主。《莊子·達生》“灶有髻”,唐成玄英疏:“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漢人應劭《風俗通·祀典·灶神》中說:“《周禮》雲:‘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上》:“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名壤子也。”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亂歲》中記載:“廿五至除夕傳為亂歲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駕,諸凶煞俱不用事,多於此五日內婚嫁,謂之百無禁忌。”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中國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倒是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送灶神
灶神在古代被列為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予生活上的便利外,他還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臘月廿四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作所為的日子,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古代謝灶之期也分階層,關於何時謝灶,民間有所謂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又稱:“忘了辭五,別辭六”,就是說,二十三、二十四沒辭,就辭五,但千萬不要辭六了。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會在年廿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會在年廿五舉行。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等。用這些又黏又甜的東西,目的是要塞住灶神的嘴,讓他上天時多說些好話,所謂“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祭灶神象征著祈求降福免災之意。在祭灶君之時,擺齊供品,焚香祭拜,將舊有的灶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儀式便順利完成。而焚燒一個用篾紮紙糊的馬,是作為灶神上天的坐騎。除夕再把灶神接回來,此謂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儀式即在灶台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神像。
三界
三界本來為宗教術語,道家所說的三界是指天、地、人三界,指的是整個世界或是宇宙範圍。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在薩滿教術語中,則指宇宙上、中、下三界。道家所說的天界,是神仙和聖人所在的天堂或天庭,是俗人無法高攀的神聖世界;人界也稱人間、陽間,即指現實的宇宙,多指地球;地界或魔界,也稱鬼界和陰間,意指充滿恐懼、猶如陰曹地府般的世界。其實道教三界也有多種分法,有的以天、地、人三才作為三界;有的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為三界的劃分;也有的與佛教相同,以欲界、色界、無色界作三界的說法,這種說法比較普遍,出自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欲界,是指有各種欲望和情感的眾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是指各種欲望情感都已淡化,但還是需要依靠物質(色,指各種有形物質,包括自己的身體)生存的眾生居住的地方;無色界,是指各種欲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經不靠任何物質生存的眾生居住的地方。此三界眾生,欲界和色界眾生多由積善之功得生此二界,無色界眾生則需要斷除淫欲和一定的靜定修持才能夠得生。色界比欲界壽命福報長久,無色界比色界壽命福報長久,但是福盡壽終,依舊落入輪回,沉淪苦海。
三清
三清,道教用語,全稱是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位於三寶景陽宮。又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清之稱始於六朝,開始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隨著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征。《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據《雲笈七簽》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道,天尊居之。”他們認為,三清居住在一個極為遙遠而奇妙的神仙世界裏,並且對無數的其他神進行管理,同時監督人類的社會生活。其中,元始天尊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是整個宇宙的創造者,相當於中國式的上帝;至於靈寶天尊,為了迎合下層百姓的要求,道家把他授予民間信仰中的玉皇大帝;而道德天尊,大多數認為他就是道教的始祖老子。在通常的道教宮觀內都要供奉他們的塑像,為他們專門建造祭祀之處,稱為三清殿或三清宮。他們的排列順序為:正中間的是元始天尊,他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征著世界的原始狀態;他的左邊是靈寶天尊,手中捧著一個陰陽鏡,象征著世界剛剛走出混沌時的狀態;右邊是道德天尊,手裏拿著一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象征著世界被創造最初的狀態。
七仙女
七仙女是傳說中玉皇大帝的七個女兒,由此衍生出眾多美麗的傳說故事,如董永與七仙女,七仙女與仙浴潭等。《西遊記》裏七仙女的名字是:紅衣仙女、青衣仙女、藍衣仙女、橙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七仙女另一說法,說玉帝有十女,七仙女為除了聖觀音、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大日如來)外的七個,有珠王聖母、碧霞元君、白娘聖母、青娘聖母、西王聖母、仙女聖母、九天玄女。七仙女,又專指傳說中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三國魏曹植《靈芝篇》雲:“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戶,不知何用歸。天人秉至德,神女為秉機。”即董永與七仙女故事最早之文獻記錄。黃梅戲及川戲等均本之,略雲董永家貧,賣身葬父。玉帝小女七仙女愛而憐之,私下凡間,於槐樹下與董永結為夫婦,同至傅員外家織錦償債。百日期滿,方擬還家共建未來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廷。七仙女恐董永受害,隻得與他永別於締婚之槐樹下,灑淚歸天而去。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後,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如今,江蘇南京被譽為七仙女在人間的故鄉。
嫦娥
嫦娥,本作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而改稱嫦娥,又作常娥,是中國神話人物,傳說為後羿之妻,因偷食後羿自西王母處所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民間多有其傳說以及詩詞歌賦流傳。在道教中,嫦娥為月神,又稱太陰星君,道教以月為陰之精,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淮南子·覽冥訓》記載: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姮娥於月桂樹下。遂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托與姮娥。逢蒙往而竊之,竊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無以為計,吞不死藥以升天。然不忍離羿而去,滯留月宮。廣寒寂寥,悵然有喪,無以繼之,遂催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欲配飛升之藥,重回人間焉。羿聞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誠,允娥於月圓之日與羿會於月桂之下。民間有聞其竊竊私語者眾焉。故宋人有雲:“一輪千古廣寒深,折盡桂花應白發。”李商隱曾有詩感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民間相傳,嫦娥奔月後,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