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藍聽到這裏,仍不知他所為何意,又不便打斷,隻道:“我媽身世在家裏一向禁言,隻為怕觸她痛處,我前麵聽說那家孤兒院倒了也不敢回她。”
秋銘點了點頭,說道:“那本是私人所建,院長方氏原也孤寡,至四十歲上事業方有所小成,卻傾力建成這孤兒院,意欲與一班同病者相攜了此一生——他較我還要苦些,兒女不是早夭便是後天事故身亡,竟沒一個落下。也因此,這一院孩童他皆視為己出,關愛非常,你母親隨他姓方也是緣此。我前年去看他時,已見他精神
不如往常矍鑠,至你說院已倒閉,想來是已身殞——可憐他一片心卻無人盡力打理下去。”他說到這裏,忽然眉頭皺了一皺,望石藍笑道:“我知你不願探人私隱,淨引我說這不相幹的話。隻是我業已憋了許久,阿野一去,竟又新添了病,好歹你聽我說完,教我自解了心病。”石藍隻得安坐聽說。
秋銘便又道:“小潔本有個胞姐,聽說她生母本自孱弱,兼之孕中調理不足,姐妹方一落地,人便撒手去了。”石藍打斷道:“這細節你從何處得知?”秋銘道:“說來可憐,這女人自懷胎起便一直流離在外,其後也不知怎樣緣故,得一男子相助,方才送她入院。待人去了,他便抱了幼兒到這孤兒院裏,說是與此處頗有些因緣,但量力也隻得撫養一個,便托付了小潔自去了。方老按他話去收斂了屍身,又比著遺像去尋她出身,得來竟也是個孤兒,致死卻未婚配。如此,這男人一走,前後便成懸案,到我去時,方老也隻說得大概,亦不強求我去尋人團聚。”
石藍道:“怎麼滿世界的孤兒!”秋銘歎道:“自我往上,大多頻經饑荒旱澇,失散身死眾,孤兒便也多些。”石藍又道:“領養時該當存有備案,那男人何至於再不見?”秋銘也是一聲歎:“方老也與我說了,那人曾道‘有緣自會相見,無緣便知姓名也是奔走無果’,故此竟沒留得可考信據。”
石藍聽得這話,便暗暗與第五顏身世比對,多有不合;又去與清揚比照,初時尚覺頗為吻合,轉念間又覺疑點多多;再要與熟人比較,也是良久不得。隻得作罷。
這裏秋銘卻自嘲道:“你瞧我說話,全沒有章法,一時便岔開老遠。”石藍笑道:“怪我引逗的你。”
秋銘笑笑,摁滅了煙頭,又上一支,續道:“卻說小潔來家後,四處也未起疑,我自視如己出,淑芬那裏卻是心結漸簇。”石藍知他以下便是觸及隱疾,便想拿話支開,秋銘卻是坦然笑笑,道:“我這模樣,原也不怪她另生枝端”——石藍卻是嚇了一跳——“我這裏自傷自愧,便想遠離了求個清靜安慰,一個是噙病抱怨,一個是心思渺遠,如此泰然並僵持著多年。她本不是個精明細致的人,長年胡鬧卻未留有蛛跡,太也不合情理,我自揣自度,又有些放心釋然。及至阿野病中死後幾日,我瞧她氣色,方才了然……”
石藍驚道:“我爸!?”
秋銘搖搖頭,道:“阿野做不出這等事來。原是她一廂情願,誤了兩家。”石藍仍自怔忪著,想到石野病中隻說對不起老師,於此節卻隻字未提,一時猜想不透是真無實事還是刻意瞞下。秋銘見他模樣,便道:“你多心了。淑芬走時也曾見我,一切也都坦白。她前幾日在酒吧灌酒,結識了一位流浪樂者,交談很是盡興,便決意與他結伴同行去。”
石藍聽這話,驀地想到娜拉出走,便道:“你不去追麼?”秋銘歎道:“這一點,在我們叫‘彼此無緣’,在你們則叫‘文化選擇’,這麼說你該懂的。”
石藍想了想,說道:“求之不得,何必自戕。”秋銘道:“正是!我說與你聽也是不願自我苦惱。”石藍道:“這我卻深有體會。”秋銘將煙掐了,起身道:“小潔那裏你暫不要去了,她不比你,得緩緩才聽得進話。”石藍答應下,起身告辭,臨出門忽然問道:“明叔,你這話為何偏與我說?”秋銘笑道:“因為我把你當兒子看。”石藍也笑回道:“眼下這話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