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實質,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撐,是維係本國、本民族人民生存發展的根基。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靈魂。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五千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團結統一是一個民族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凝聚全民族的意誌、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維護統一、顧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自古以來,中國各民族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都以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而自豪,都有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整體感和責任感。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結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紐帶和兄弟情誼,共同捍衛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曆史無數次證明,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利益所在,民族團結搞好了,社會就安定,經濟就發展,各族人民生活就改善。相反,凡是民族團結遭到破壞的時期,就會導致社會動蕩,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就會遭受挫折,發展停滯,各族人民遭殃。

中華民族曆來以愛好和平著稱於世。自秦王朝統一到16、17世紀,中國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積極發展同其他民族的友好往來,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漢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發展西域交通,鄭和七下西洋,著名的“絲綢之路”等,都是中華民族對外和平交往的曆史見證。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作為對外方針的宗旨,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曆史和現實都充分證明,中華民族是播撒和平種子的民族,中華民族精神是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偉大精神。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人類所處的這個星球依然很不太平,由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因素引發的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恐怖主義危害依然嚴重,許多國家的人民生活在貧困之中,發展麵臨重重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大力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對於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和解共融,促進各國之間以協商、和談的手段解決爭端,促進各國人民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礎上共同發展進步,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勤勞勇敢是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意識中,勤勞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本前提,是一切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中國人民曆來以勤勞為立身立國之本,強調“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倡導“克勤為邦”、“業廣惟勤”。在中國,同勤勞緊密聯係著的勇敢,是和智慧、仁義並列的三大美德之一,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鮮明特征。為了真理而不懼權勢,不畏強暴,不怕孤立,不顧利害,不計生死,才稱得上大勇、真勇。這就是所謂的“率義之謂勇”。“見義不為,無勇也”,“勇於義而果於德,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就是要求人們為了追求真理,堅持正義,要有置個人榮辱、貧富、生死於度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見義勇為精神。正是由於對於勤勞勇敢有獨到的理解並身體力行,所以中國人民能夠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中創造出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世界文明作出傑出的貢獻。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艱苦卓絕的奮鬥曆程中,將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和創業精神。正是靠著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人才得以在敵強我弱、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中,最終戰勝國內外反動勢力;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奮發圖強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下,不信邪,不怕壓,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贏得了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