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見利思義、勤儉節約。這是中國傳統道德中處理群己關係的一條基本準則,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是新形勢下黨員幹部應當具有的重要道德品行。
見利思義一詞最早見於《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意思是見到財物能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難勇於獻出生命,長久處於困頓還不忘平日的誓言,這樣也可以成為完美的人。見利思義並不是一味地反對“利”,而是指見到利益,應該想一想符不符合道義,該取的可以取,不該取的不應據為己有,即先義後利,亦即孔子說的“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與見利思義截然相反的是“見利忘義”。《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語道出了見利忘義和保利棄義也是常見的社會現象。許多仁人誌士,在利益誘惑,甚至生死麵前,堅持以義為重,勇於舍個人之小利,求人生之大義,有的乃至舍生取義,留下許多佳話。東漢時期,有個叫王密的賢人曾受到過東萊太守楊震的舉薦,後王為報答知遇之恩,懷揣十金要送給楊震,並說夜深人靜,無人知曉。楊震卻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楊震拒金之事一直被傳為美談。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是處理義與利之間關係的楷模。周恩來總理曾為家人定下“十不準”的規矩,要求時時處處公私分明,不能占公家和他人一點兒便宜。陳雲曾擔任過兩屆中紀委第一書記,在此期間,對黨的廉政建設作了深入思考和係統闡述,他有一句名言就是“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有一次他在外地結束調研,所乘的返京列車快要開動時,秘書報告當地幹部為表達敬意硬是要放兩隻老母雞和一點兒蔬菜到車上,建議不如按照市場價格買下來,以免退回去讓基層幹部為難。陳雲聽後果斷地說:“不能開這個先例,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以後就阻止不住了。還是請他們把東西帶回去。”可見,即使對人際交往中的小節,老一輩革命家也絕不大意。
勤儉節約曆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我們黨從革命年代“紅米飯南瓜湯”的樂觀無畏,到建設時期“勤儉是個傳家寶,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的生動號召,崇尚艱苦奮鬥、厲行勤儉節約的好作風極大地凝聚了黨心民心,成為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係的重要紐帶。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些名言都說明這個道理。“勤以修身,儉以養德”,“世路無如貪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資源有限,我們的社會越是進步,越應該堅持勤儉節約;越是繁榮富強,越要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質。領導幹部應具有勤儉節約的美德,珍惜民力,節約每一分錢、每一滴水、每一度電,艱苦樸素,艱苦奮鬥,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發展、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