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做到愛崗、敬業、誠信、友善(3 / 3)

誠信教育是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橋梁。誠信教育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礎環節。從誠信教育做起,從塑造公民誠信品格、加強社會誠信體係建設等方麵做起,大力加強誠信教育,大力培育誠信文化和誠信意識。誠信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通力合作。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社會誠信體係的支撐。首先要從政府誠信做起。誠信,既是對個人的要求,也是對政府和製度的要求。如果沒有政府誠信和製度誠信,個人誠信是很難建立起來的。要以誠信的態度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需要貫徹和落實到實踐層麵。這就要求人們由內而外地認知和認同,以誠信的態度來踐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心裏認同,然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隻有國家、社會和個人都講誠信,人人都以誠信原則要求和約束自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成為社會風尚。

第四,友善。友善一般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和睦,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友善,是對人類以往友善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是社會主義條件下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價值準則,是我們建設和諧家園、實現民族夢想的重要精神條件和價值支撐。

友善源自傳統文化之精華。友善是基於中華民族的生存環境與生存倫理而生長的一種道德範疇。在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係統表述。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依河流生態環境而建的環境,聚族而居,互相團結,人們依靠血緣關係來維係種族的生存與繁衍,後來的夏商周社會的宗法製度與封君製度,也是在這種血緣關係基礎之上衍生的。這種社會形態,注重人際關係,由血親關係而推廣到社會,由家族而擴展到國家與天下,是中華文明中道德構建的一貫思路,而在儒家思想中,對於這種關係及其道德觀念表述得最為貼切。所謂友善,便是由家庭親情而推廣到國家與社會中去的一種道德範疇,它體現為一種為人之道。《論語·為政》中記載有人曾問孔子:“子奚不為政?”孔子回答:“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認為,隻要將孝悌施行到管理中去,這就是為政之道,舍此而沒有別的為政之道。

友善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友、善這兩個道德關鍵詞有著內在的關係。善是友情、友誼、友愛的靈魂。也可以理解為以善為友,或者理解為追求善、友附善。孔子認為,在一個地方居住與任職,首先要選擇那些善良賢能的士大夫為友,而不能結交那些小人與奸惡之徒。在孔子看來,交友是否擇善而從,是關係到一個人成長與命運的關鍵。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指出,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各有三個要素與原因。如果交上了那些正直而博學的朋友則大有進步,反之,則會失敗。孟子甚至提出,不僅要交當世的好友,也要與古代的善士交友。《孟子·萬章下》記載孟子對弟子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見,在孟子看來,交友與對於善的追求是一致的。

友善價值觀貴在培育踐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離不開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切實提高。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製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而當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時,人際和睦友善的風氣就會更易生發。開展以友善為主題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榜樣的教育、示範和引領,對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人間自有真情在,生活中從來不乏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善行義舉。因此,道德教育應貼近百姓生活,著力捕捉、發掘和宣傳群眾身邊的善意與真愛。完善對善行義舉的保護保障機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是一項匡正人心之舉,需要懲惡與揚善並舉。一方麵,要對損人利己等傷風敗德行為采取多管齊下的治理、懲處措施;另一方麵,也要注意保護踐行友善品質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並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給予相應的支持和慰勉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