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做到愛崗、敬業、誠信、友善(2 / 3)

強化職業責任是踐行敬業價值觀的要義。發揮本職和崗位的職能、保持職業目標、完成崗位任務的責任,遵守職業規則程序、承擔職權範圍內社會後果的責任,實現和保持本崗位、本職業與其他崗位職業有序合作的責任,是職業責任的全部內涵。職業責任是主人翁意識的體現,作為單位的一員應視單位發展為己任,自覺履行職業責任和義務。敬業的深層含義還在於要有全身心投入的專注精神和勤奮、刻苦、執著、精益求精的品質。尊重、珍惜、敬畏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但要真正把工作做好做精,還必須刻苦勤奮,苦幹實幹,精益求精。這是對待一切事業和工作的根本態度,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實幹興邦,空談誤國”不僅是黨和國家所倡導的整體工作作風,也是每一個個體對待自身工作的正確態度。這種態度集中體現在對工作對事業全心全意、盡心竭力、一絲不苟、甚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執著精神;體現在刻苦耐勞、廢寢忘食、樂以忘憂的吃苦精神;體現在終始如一、持之以恒的堅持精神。韓愈在《進學解》中所說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可以作為敬業價值觀的一個經典注解。

增強自身本領是踐行敬業價值觀的路徑。衡量一個人是否敬業,不僅要考察其工作、事業的精神層麵,也要考察其工作、事業的客觀效果層麵。一個人的工作業績和社會貢獻無疑是衡量其敬業價值觀的客觀標準。要使一項工作或事業產生切實的成果,就不僅僅需要工作的熱情、工作的投入和工作的品質,還需要工作的能力和本事。隻有熱情而無工作能力與本事,是不會產生良好工作成果的,恰像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其敬業精神也會大打折扣。敬業不能空談,敬業與財富的創造、工作的推進、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打鐵先要自身硬”,沒有本事肯定會誤事,也可能會做蠢事、做錯事,會導致工作失敗或發展受挫。因此,為了使敬業價值觀落到實處,為了使敬業精神切實產生有益的效果,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增強本領。

第三,誠信。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

誠信是個人社會和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古今中外,誠信一直都是社會和諧的紐帶,在人際交往、社會發展、治國理政等方麵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誠信具有本體論和道德論的意義。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意即誠既是自然萬物的本質和規律,又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原則。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個人隻有以誠信為本,才能立身於社會,才會事業有成。誠信是社會存續發展的基礎。誠信是一種社會道德資源,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於一個社會而言,誠信是健康良性的社會運行必須具備的基礎性原則,是社會存續發展的基礎生活秩序。可以說,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延續的一個重要基石就是誠信。誠信是為政治國的基本原則。“誠信”概念一開始就是在行政語境下使用的。孔子提出“為政以德”的主張,把誠信道德上升為治國的基本方略。為政者如果損信於民則國必亂,失信於民則國必危。因此,為政者要想長治久安,必須率先垂範,為政以德,講求誠信,取信於民。

誠信是核心價值觀基本要素和道德取向。誠信價值觀屬於個人層麵的基本價值準則。在當代社會道德規範體係中,誠信作為一個最為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規範,不僅是對個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對整個社會的基本道德要求。如今,誠信不再是一種單純的道德信念,隻靠人們的內心自覺來實現,它還是一種規範要求,其原則精神已融入當代法律規範和經濟製度之中。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基礎。誠信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道德原則,也是人的自由發展應有的品質,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離不開誠信這一道德基石。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價值取向。誠信是現代社會普遍適用的基本倫理原則。誠信價值觀不僅具有內生外化的結構和效應,而且具有動機與效果相統一、自律與他律相統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特性。正是這些特性,使誠信成為普遍的社會倫理原則,對社會和個人都起著規範和引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