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動源。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是我們黨和政府提出的社會文明的四大目標之一。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公正理念的支撐,因為政治文明的重要表征亦即民主政治建設中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在廣大公民特別是領導幹部中牢固樹立公正、民主、廉潔、高效等價值理念。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國家繁榮興旺、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要素,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個長遠的、基礎性的課題,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如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原則和政治理念,對於中國政治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要達到這一目的,不僅要明確我們為誰確立社會公正的原則和準則,而且要明確我們致力探索的是能夠給全體中國人帶來公平正義、安定幸福的社會公正理論,並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以批判的態度認真研究各國關於社會公平正義的一切文明成果,從中獲取有益的啟示。在政治生活領域大力倡導公正觀念,用公正作為調整社會成員政治倫理關係的最基本的規範,無疑會為民主政治提供強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持,提高廣大公民參政議政的政治素質,從而加快我國的政治文明建設。
第四,法治。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一條主線將更加凸顯,人民群眾迫切期盼程序公開、信息透明,能夠讓媒體、民眾、社會共同參與,加快推進中國法治進程,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軍號。
依法治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持和發展。我們必須用法治中國凝聚複興力量、用法治精神推進改革大業、用法治觀念夯實執政根基。隻有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用法治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充分發揮法治在經濟建設中的規範作用、在政治建設中的保障作用、在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在社會建設中的促進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推動作用,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依法治國是順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形成了姊妹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勢必要求我們對法律製度等重要領域進行突破性改革,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係、高效的法治實施體係、嚴密的法治監督體係、有力的法治保障體係,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係,建設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製度,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的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隻有切實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新部署,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依法治國是順利實現中國夢的有力保障。“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中國曆史尤其是近現代史,清楚地告訴我們,“法治衰,則國弱民窮;法治興,則國強民富”,法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從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到確定依法執政基本方式;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形成,到建設法治政府、完善司法體製,中國發展的進程也是法治進步的過程。在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法治是必要途徑。隻有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製度保障,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必須奮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讓法治中國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美麗中國相伴而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