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社會狀態的基本描述。馬克思主義文明觀認為,文明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象,是人類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文明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建設文明國家,是我們黨領導中華民族複興的重要追求。毛澤東同誌提出:“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鄧小平同誌提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江澤民同誌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進程,是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麵建設的進程。”胡錦濤同誌提出:“我們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全麵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文明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發展無限度,文明無止境。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刻,各級黨委、政府,全體黨員、幹部,廣大人民群眾,都必須深刻理解文明的價值與內涵,為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明是國民必備的素質。曆史經驗反複表明,文明雖然是國家的軟實力,但是它的建成,則需要有國民的硬素質。我國經濟社會要保持發展的良好勢頭,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必須從改善每個人的修養做起,使國民成為文明的人。文明的人是進取的人,幹事創業是其奮鬥目標。文明的人不會隻琢磨人不琢磨事,而是努力做好工作,創造良好的業績;文明的人不會隻說空話不辦實事,而是用更高的效率幫助別人辦好事。文明的人是自律的人,遵守規則是其做人的原則。文明的人不願意為了搶時間闖紅燈,不願為了降低成本而汙染食品、水和空氣,不願為了私利動用自己的關係,不願破壞公平原則玩弄陰謀詭計。文明的人是守禮的人,文明禮儀是其風格氣質。文明的人不會因為生氣而與人大吵大鬧,不會因為有靠山就頤指氣使,不會冷漠譏笑別人的失意。因此,國民素質是現代化的基石,未來的國際競爭,實質上是國民素質之間的較量。
第四,和諧,即社會和諧。其基本要義:一是和而不同,是一種以統一為主、存在社會矛盾和差異的社會狀態;二是求同化異,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曆史進程。
要以發展促和諧。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和諧價值觀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和諧價值觀能夠牢固樹立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努力縮小地區、城鄉、行業、階層之間的發展差距,穩步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為實現社會和諧積累雄厚基礎。國泰才能民安,有“禾”才能“和”。物質財富豐富了,“蛋糕”做大了,才有條件朝著共同富裕方向前進,倡導和諧就有了更強的說服力,廣大人民群眾就能夠更加崇德向善、生活祥和。
要以公正促和諧。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製度,是和諧價值觀的製度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公平正義是社會陽光,是和諧的倫理之本。社會不公不利於社會和諧,不利於和諧價值觀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因此,要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抓緊解決由於製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使我們的製度安排更好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
要以治理促和諧。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是和諧價值觀的社會基礎。社會是否和諧、能否和諧,與社會治理水平密切相關。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必然要求在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創新社會治理體製。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是增強公民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的有效途徑。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是培育社會微觀基礎、保證社會有序運行的關鍵環節。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製,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幹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製,是社會疏通、溝通、疏導、引導的重要渠道。社會治理的成效,本身就是一幅生動的當代“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