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2 / 3)

民主是曆史的。所謂曆史的,就是說民主是一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曆史的變遷、實踐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發展的,民主表現為一個曆史過程,沒有永恒的、固定的、不變的、絕對的民主。如果離開具體的曆史條件、時空環境、發展過程,而把某一曆史階段的民主製度作為適用於一切曆史階段的民主,把某一國家的民主製度作為適用一切國家的民主,是不現實的。普遍適用於一切曆史時代、一切國度、一切階級、一切政黨、一切群眾的民主製度是不存在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離開了具體土壤、具體的環境、具體的條件、具體的過程,橘就不是橘,而為枳了。美式民主是根據美國國情、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和美國資產階級要求,以及美國人民可接受程度,在美國民族解放和獨立戰爭以來所逐步形成的以兩黨議會製為特點的民主,不要說它與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不同,就連與同是資本主義的英式民主也不同。英式民主是君主立憲式民主政治,是英國資產階級不徹底革命的妥協的曆史產物。英式民主政治與美式民主政治同樣是資產階級民主,但由於曆史條件不同,它們也是不盡相同的。當然,無論美式民主與英式民主,它們都具有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共性。所以,把某一特定條件下的民主說成是完全絕對的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永恒的東西,適用於一切,是不現實的。任何特定條件下的民主都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必然性,同時也有其曆史條件的局限性和需要在新的曆史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的必要性。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民主是在本質上完全不同於資本主義民主的最廣泛的人民民主。資產階級創造了人類曆史上不同於封建專製的,優於曆史上其他階級政體形式的資產階級民主。該民主的特點是結束了人類社會曆史上封建專製統治,帶有鮮明的反對封建專製的特性;適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對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相對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以往階級社會形態來說,賦予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以較多的自由、平等、人權,如承認每一位公民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但這隻是在資產階級所容許的範圍和限度內;形成了與其民主政治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民主理論,以及一整套比人類曆史上以往任何民主政治都要成熟的民主形式、程序、規則,為今後更先進、更合理、更高級的社會主義民主思想、理論、形式、程序、規則提供了前提和資以借鑒的經驗……這些都是資本主義民主的長處。然而,任何曆史階段的民主、任何剝削階級的民主,都有其曆史的和剝削階級的局限性。利益起決定性作用。任何時代的剝削階級都是少數人,該剝削階級所創造的民主必然首先服從於並服務於該少數階級的利益,是少數階級的民主,這是毋庸置疑的鐵定事實。當然,在滿足、維護資產階級少數人利益的同時,為了保證該階級少數人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也會兼顧其他階級、階層的利益需求,相比它之前的剝削階級來說,會給予其他階級、階層以較多寬限和較為廣泛的民主。

第三,文明,即社會文明。文明與文化是緊密相連但有區別的概念。文化具有以文德化育之意,是教化的意思。而文明則是指國家的所有財富,等同於國家這個文明體本身。同時,文明更側重於指稱社會的進步狀態,是國家發展的靈魂,與文化明顯不同。

文明具有多重含義。從國家層麵來講,文明是指國家發展的狀態,即國家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馬克思說:“文明的一切進步,或者換句話說,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恩格斯說:“文明時代是學會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產生的時期。”在他們看來,文明是物質與文化的增長,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製度建設,最終推動人的全麵發展。我們熟悉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都包含於國家發展的狀態之中。從社會層麵來講,文明是社會秩序的確立。在中國,“文明”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該書中多次出現“天下文明”等描述。唐人孔穎達注解說“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其意指社會文教昌達、文德彰顯而形成的王者修德、民風淳樸、風調雨順的和諧景象。從人的層麵來講,文明則是指人的教養和開化狀態。《尚書·舜典》稱讚舜“浚哲文明”,就是指他非常謙恭,品德高尚,很受人愛戴的意思;《禮記·樂記》說:“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文明是謙恭有禮,是內在的德行開放出來的一枝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