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指出,為民,隻有一心一意、實實在在地為民服務,隻有讓人民真正滿意和高興,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並長期執政才能是人民的自願而真實的選擇。擔當是人們在職責和角色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責無旁貸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義務,並在承擔義務當中激發自己的全部能量,擔當就是承擔並負起責任。

第一,一心為民,即一心一意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都要把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密切聯係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做深入群眾、一心為民的表率。

一心為民的首要任務是在感情上貼近人民群眾。曆史經驗證明,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我們黨能夠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終取得革命勝利,成為執政黨,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感情上貼近人民群眾。黨和群眾是魚和水的關係。水裏可以沒魚,可是魚永遠離不開水,我們黨對群眾要深懷感激之情。隻有來自人民、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保持好與群眾之間的“魚和水”的親密無間關係,中國共產黨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更好地發展。隻有時刻保持共產黨員與群眾的“魚和水”的關係,時刻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人民才能更多地擁護共產黨。黨和群眾是血和肉的關係。黨和群眾是血肉交融的關係,肉是血液的載體,血給肉帶來生命的養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要永遠保持黨的旺盛生命力,就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任何黨員幹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要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黨和群眾是舟與水的關係。共產黨員更要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水”,我們黨是“舟”,要實現和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古人曾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人民,人民選擇了共產黨,所以共產黨得人心。黨和群眾是種子與土地的關係。毛澤東同誌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裏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種子離不開土地,土地需要種子,這就如同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需要黨一樣。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要深懷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心裏裝著群眾,時時想著群眾,真心對群眾負責,始終保持和群眾的血肉聯係,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打下最廣泛的群眾基礎。

一心為民的重點是在行動上走進人民群眾。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係群眾,而黨執政後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這種危險,源自於權力和地位的變化,根子在領導幹部的作風。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充分發揮密切聯係群眾這個“最大優勢”,有效防止脫離人民群眾這個“最大危險”,關鍵在領導幹部。如果說“走近”更多的是一個物理學概念的話,那麼,“走進”則更具有心理學內涵。“走近”群眾,也許隻意味著幹部與群眾空間距離的拉近;“走進”群眾,則往往意味著幹部與群眾心理距離的拉近,甚至是親密無間、水乳交融。領導幹部隻有“走進”群眾的心中,才能真正摸清人民群眾的思想脈搏,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真正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解決問題。

如何才能“走進”群眾呢?概括地說,需要與群眾實現“三通”。語言相通。善於掌握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簡潔形象的群眾語言,把它們提煉、吸收到自己的講話中;對群眾講實話、不講空話,講真話、不講假話,講管用的“小”話、不講虛幻的大話,避免無的放矢、無病呻吟,真正與群眾對得上話。情感相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走進”群眾,自然要尊重群眾、理解群眾、關心群眾,真情實意對待群眾,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搞好與群眾的情感對接。心靈相通。時時刻刻心中裝有群眾,把能否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作為衡量工作的主要標準,經常與群眾進行思想交流和心靈溝通,真正知道群眾在想什麼、關注什麼、期盼什麼,努力做到與群眾心貼心,及時了解群眾的冷暖疾苦,掌握群眾思想的發展變化,從而能夠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真正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中,真正讓自己的工作接上“地氣”、贏得民心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