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前提。堅定共產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關鍵是做到“三個認同”,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感情認同。
第一,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與人們的心理活動有密切的關係。人們在一定社會中生活,總要在一定的社會聯係中確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黨的黨員、某一階級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並自覺地以組織及過程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政治行為。
政治認同是政治合法性和政治穩定的基礎。政治合法性問題,是任何政權都必須予以高度關注並竭力加以證明和維護的重要問題。合法性是政治係統使人們產生和堅持現存政治製度是社會的最適宜製度之信仰的能力。對統治者而言,合法性意味著“統治的權利”,即權威性;對被統治者而言,合法性則意味著自願接受統治者的統治與治理,即自願性。兩者歸結到一起,政治合法性都指向被統治者的政治認同。因而,政治係統要獲得政治合法性,其前提和基礎就是要獲得民眾的政治認同。換言之,政治認同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礎。政治認同是維係政治穩定的心理基礎。政治認同使人們產生政治歸屬感,這意味著人們認為一定政治係統及運作符合他們所選擇的價值標準,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維護自己的權利,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利益。在經濟學角度,以政治認同為基礎的政治合法性直接關涉統治成本問題。一個具有政治合法性的政權,由於得到了被統治者的自願擁護和配合,其統治成本會很低;反之,統治成本就會很高。
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危機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現。所謂政治認同危機,乃是指人們對政治體係產生了心理的疏遠和疏離感,社會歸屬感和自我規範意識出現淡化、動搖,現實的政治實踐與政府倡導的政治價值理念之間產生了巨大裂痕。當代中國的政治認同危機,主要表現為政府認同危機、執政黨認同危機及理想信念危機三個方麵。有學者指出,轉型期的政府信任關係衰落,是當代政府麵臨的重大考驗。在當代中國,政府認同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長期存在的一些嚴重社會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群眾利益受損,導致一些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社會信任度不斷降低。例如,收入分配失衡、稅費負擔、土地征用和拆遷以及住房難、看病難、出行難、入學難、就業難等問題。民眾對於少數黨員幹部的信任度不斷下降。2009年12月,《人民論壇》雜誌發起的“盛世危言:未來10年10個最嚴峻挑戰”調查結果顯示,第一大挑戰為“腐敗問題突破民眾承受底線”,82.3%的受訪者選擇了此項。中國共產黨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民眾對政府的期望在某方麵就等同於對執政黨的期望,一旦政府行為失效,黨就會不可避免地承擔負麵影響。當前中國的理想信念危機,就黨員幹部群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一些黨員、幹部忽視理論學習、學用脫節,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以上種種問題,都是政治認同危機的表現,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破解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危機的路徑選擇。構築政治認同的物質基礎。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因而,經濟的發展對政治認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鄧小平對此明確指出:“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不斷增強民眾政治認同的物質基礎。構築政治認同的政治保障。在政治方麵,政府應該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擴大政治參與,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製約,通過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的方式消除各種腐敗和不公正現象,以構築民眾政治認同的政治保障。構築政治認同的理念基礎。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構築民眾政治認同的理念基礎的重要作用。鄧小平曾指出:“我們多年奮鬥就是為了共產主義,我們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產主義。在我們最困難的時期,共產主義的理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營造政治認同的良好社會環境。當代中國,構築民眾的政治認同,還需要通過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營造民眾政治認同的良好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