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愛情的魔力(1 / 3)

這年暑假,卡爾和燕妮私訂了婚約。可是,這對情侶當時僅將他們的決定告訴了卡爾的父親,因為他們難以相信會得到其他親屬的理解和同意。

父親對孩子在波恩大學的浪漫生活和過大的開銷很擔憂,這麼年輕,剛開始接受高等教育就決定把自己的命運同一個達官貴人家的女兒連在一起,真讓他傷透了腦筋。但是,對孩子的婚姻,他又不能不表示同意,因為他清楚,卡爾的決定是不易動搖的。

暑假後,卡爾不得不遵從父親的安排從波恩轉學去了普魯士的首都大學——柏林大學繼續讀書。

愛情取得的初步成功使卡爾十分喜悅,可他對這種成功的可靠性還缺乏必勝的信心。他就是帶著這種複雜心情離開了特裏爾,又離開了波恩,遠遠地離開了心愛的未婚妻。

這次去柏林,不像一年前去波恩那樣高興,那次是一位中學生懷著去征服整個世界的熱情,興高采烈地離開的。

卡爾坐在普通的郵車裏,經過7天的旅程,神情憂傷,悶悶不樂。留下未婚妻在特裏爾,她會受到各方麵的困擾;柏林那麼遙遠,一別又將是數年。卡爾才18歲,生活中還沒有遇到過任何波折,母親說他是幸運兒,萬事如意,這不就遇上了不順心的事了嗎?第一次嚐到這種滋味。

卡爾心頭有一對矛盾衝突:一方麵是要讀書學習,要取得好成績:另一方麵是不願和心愛的人分離。他暗暗發誓:要調集自己的所有能耐,一切服從自己的意誌。

1836年10月,卡爾到達柏林。他下定決心要埋頭於科學和藝術的學習,於是在離柏林大學很近的特爾街61號,租了一間簡陋的房子,選修了法學和人類學。

卡爾剛到柏林時,萌發了閉門讀書的念頭。不想去進一步了解這座陰沉的普魯士都城,對那灰色的天空、平庸的市民、小商人、小手工業者和眾多的官吏,他都不感興趣,給這個沉悶的城市定調子的是王室、軍官和駐紮在15個兵營裏的3萬士兵。它跟盛產葡萄的萊茵省的那些歡快、溫厚而又愛好自由的城市形成鮮明的對比。

卡爾還不知道另一個柏林,即藝術、思想、劇院、俱樂部和文學沙龍的柏林。在頭一個學期裏,他隻熟悉了這座規模宏大、吸引著德國最出名的教授和幾千名勤奮的大學生的高等學府的一部分。威廉大學的創始人——哲學家和自由派威廉·馮·洪堡當初的設想,就是要把這所大學辦成既開發大學生的智慧又能促使大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大舞台。

卡爾在這裏除了學三門正規課程以外,還閱讀學者的專著,做筆記、寫詩,注意加強自己多方麵的修養。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清理自己的思想,他常作深入的自我解剖,一邊寫一邊思索。

這個方法的運用,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能耐,形成非凡的工作能力,使自己能夠一下子幹好幾件事。他能同時閱讀和分析許多著作,做摘記,把腦子裏隨時出現的思想和計劃記下來,並且還給燕妮寫詩。

這年年底,燕妮收到了他的三本詩集,上麵的題辭是:“獻給我親愛的和永遠熱愛的燕妮·馮·威斯特華倫”。

燕妮,笑吧!你定會覺得驚奇:為何我的詩篇隻有一個標題,全部都叫做《致燕妮》?

須知世界上唯獨你才是我靈感的源泉,希望之光、慰藉之神。

這光輝照徹了我的心靈,透過名字就看見你本人。

卡爾獻給燕妮的詩集既是愛的幻想曲,也是愛的思念曲——我用迷戀幻想的這隻巧手,編織一幅旋律繞空的羅紗,讓我飛向那心愛的遠方,用輕紗把我的燕妮披上。

思念比天上宮殿還高,比永恒的天地更久長,比理想國更美妙,憂心似海,深勝海洋。

他又把愛情、理想和誌願結合在一起:我幻想使心中雄偉的歌聲響徹全世界,洋溢在長空,為了獲得光輝的榮譽,向精神堡壘發起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