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十字路口(1 / 1)

卡爾·馬克思出生的年代,是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進入自由發展的時期。時代的進步,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給人類社會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文明。

英國,18世紀60年代開始了工業革命。織工哈格裏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這種紡紗機可以使16至18隻紗綻同時工作,使得紡織產量迅速提高;機械師瓦特試製聯動蒸汽機成功,英國建立起第一座蒸汽紡紗機。蒸汽發動機的采用,為英國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到19世紀30至40年代,英國各主要工業部門都采用了機器生產,尤其在紡織業中,大機器生產已取得主導地位。

隨著工業的發展,思想意識方麵形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一書,闡述了勞動是社會財富源泉的觀點。繼亞當·斯密之後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和租稅原理》一書中把斯密的勞動價值觀點又向前推進一步,指出商品的交換價值決定於被消耗的勞動。

法國,1789年至1794年間發生了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統治一千多年的封建製度,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這個政權擊退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進攻,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為發展工業資本主義奠定了基礎。

但法國革命和其他資產階級革命一樣,隻是以資本主義剝削代替了封建剝削製度。“自由、平等、博愛”對於勞動者仍是一句空話。因此,在資產階級知識界的一些先進分子中,開始思考勞動群眾繼續貧窮的原因,幻想消除社會混亂,建立一種新的製度。19世紀初,出現了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聖西門。

聖西門在他的《論實業製度》中,主張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新社會。在這個社會裏,人人勞動,用自己的力量來為人類造福,用統一的科學計劃組織大工業生產,對人的政治管理將變成對物的管理以及對生產過程的指導,國家將變成生產和社會管理機關。然而,他不了解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錯誤地認為無產階級無力解放自己,也不能領導和建立新社會。

德國,這個卡爾·馬克思的生長地,18世紀末爆發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對德國的社會發展尤其是對意識形態領域內的鬥爭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從18世紀末葉起,在德國掀起了一場批判封建主義,批判宗教蒙昧主義,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和“人道主義”,提倡理性和科學的思想運動。在這場思想運動中,出現了萊辛、歌德、席勒等一批有名的啟蒙思想家。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場思想啟蒙運動的基礎上,產生和形成了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

特裏爾城市發展很快,早在5世紀就成為帝國的首府,成了歐洲一個令人矚目的城市。羅馬就是從特裏爾這個中心統治自己的西部領地的,當時這些領地包括了高盧、不列顛群島和西班牙。這裏有羅馬時代富麗堂皇的上皇宮殿,有羅馬大教堂,有聞名於世的“黑門”……14世紀,特裏爾的大主教同時成為高盧的總督,1632年紅衣主教黎塞省接受特裏爾大法官的頭銜。特裏爾,這個當時隻有1.2萬人口的以農業為主的發達地區,連同富饒的萊茵省於1795年被法國兼並,並持續20年之久。

此時,歐洲從資本主義自由發展開始走向掠奪。就在這個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後經濟上卻遠遠落後於法國和英國的德國,沸騰著法國大革命思想,在自由派與反動派進行最激烈的鬥爭的時期,向左還是向右、向前還是退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卡爾·馬克思就在這個時候呱呱墜地了,又正好起步於特裏爾這個當時號稱“歐洲十字路口”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