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人,隨時隨處見得到佛;沒有智慧的愚人,僅把如來的肉體、形貌、音容當作是如來,那就是認錯了對象,走錯了路,當然也無法見到佛了。

絕大多數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普通人。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著類似的三種煩惱——貪圖心、嗔恨心與無明。用佛教的語言來講,這叫“三毒”。

有了三毒煩惱以後,我們的心就會失去自由,當煩惱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大動肝火、怒不可遏,傷害自己與周邊的親朋好友,甚至還會給社會造成危害。怎麼樣去控製、斷除這些煩惱呢?

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來源於佛教的理念。“如來”這個理念,就是斷除煩惱的法寶。

打個比方,你買了一枚鑽戒,要送給你的所愛當定情信物。這枚鑽戒,承載了你對她全部的愛,你們之間的情感賦予鑽戒無數魅力,令你珍惜不已。

如果拋卻情感因素,我們再來看鑽戒呢?

用肉眼與顯微鏡去看同一枚鑽戒,結果是不一樣的。用肉眼去看鑽戒,再專注、再認真,也隻能看到一個靜止的物體;但如果用顯微鏡去看同一個鑽戒,鑽戒就會隨著顯微鏡的放大倍數,逐漸變成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等一係列微塵,而且每個微塵都在不停地運轉。也就是說,看似靜止的鑽戒,並非靜止。鑽戒不可能同時既是靜止的又是運動的,那其中哪一個結論準確、符合事實呢?

當然,相對而言,顯微鏡下看到的景象,才是鑽戒的本質,是真實的。肉眼看到的靜止物,是不真實、不符合實際的現象,而這不符合實際的現象,還被你賦予了濃情蜜意,佛教稱這種幻覺或幻相,為世俗諦。

我們今天就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

這個虛幻的世界非常真實,我們如果不用心去觀察,就會覺得一切都很真實。但如果有一天,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感官,並認真地用心辨識,才會敏銳地洞識到:原來自己一直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

那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虛幻的真相之後呢?

知道世界的虛幻本質以後,希望能夠減少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強烈執著。

我們不要認為,所有的痛苦,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在作怪,是它在製造痛苦。

“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理念,給我們帶來的是智慧、慈悲,以及愛心。擁有慈悲、智慧與愛心以後,就能更準確地看待金錢、感情、婚姻與世界,進而,證悟!

我那位篤信佛教的居士朋友,見我去圖書館借《金剛經》,不由地為我擔憂。我們常常會在電梯間或校園路上遇到,他在圖書館見我借《金剛經》後的一個月,以為我已經放棄了寫《金剛經》解讀這個奇怪的想法,那時我已經寫了十幾篇解讀文字了。他來電話問:“你真的要寫《金剛經》的解讀嗎?別寫了,你這樣追求功名、拖累於責任的儒家弟子,怎麼能解佛陀的智慧通達?”

我說:我是紅塵中的人,讀了《金剛經》,我還會繼續是紅塵中人。但此紅塵非彼紅塵,讀了《金剛經》,用如來法眼去看紅塵,豈不是紅塵之中的快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