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德山宣鑒法師,是一位得道高僧,信徒很多。有一次,一位信徒聽德山宣鑒布道時心有疑惑,舉手提問,卻冷不丁被德山宣鑒法師打了一棒子。
這位信徒問:“師傅,您為什麼要打我?”
德山宣鑒說:“因為你問我。”
第二天,這位信徒吸取教訓,不再提問了,沒想到的是,德山宣鑒法師又打了他一棒子。
信徒急了,問:“師傅,我不問,您為何又要打我?”
德山宣鑒說:“因為你不問。”
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意思是說,你開口問要挨打,不開口問也要挨打。
德山宣鑒認為,要實現了悟佛法的目的,必須拋棄頭腦中固有的雜念。一棒打去,就是要打掉你心中的雜念。你開口問,說明你有雜念,你悶著頭故意不問,也證明你心中有雜念。
隻有認識到“空”,也就是“非相”,才能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
文字的疊加,觀念的束縛,使得我們離真實的世界越來越遠,語詞、概念,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包圍著我們。
走近佛陀、自我解放的第一步,就是對任何語詞都要有一個質疑的態度。
比如,當你開口說“我愛你”,你要問自己,“我愛你”的真諦是什麼?不要停留在詞語、觀念上麵,不要執著於這句話所流露出來的美麗感覺上。而是要回到那個具體的事物上,然後,那個具體的事物就會向你敞開,你也會向那個具體的事物敞開,不需要語言、文字。
也就是說:你不必對你的所愛說“我愛你”!
這樣說,似乎還是有點形而上,具體一點,比如手機,最新款的,你上周買的,特別喜歡。你正拿著它打電話,這是你的。你清楚它的每個細節,它是實實在在的,佛祖怎麼說它是“空”的呢?
佛陀所說的空,並非不存在。那部手機,確實在那裏,而且,此刻它確實屬於你。佛陀要告訴我們的是,廣告、導購小姐的介紹以及的外形、鑲鑽的裝飾外殼,構成了一個影像,賦予了這部手機許多附加的品質,比如高級、比如先進等等,會喚起我們許多想象和願望,以為擁有了這部手機,就可以達到什麼生活狀態。這是一個幻覺!
這部手機之所以成為你的手機,是許多因素造成的。手機不可能自己成為自己,需要技術,需要工人,需要各種各樣的條件相互配合,當因緣具足的時候,才能生產出這部手機。然後又需要其他的種種因緣,才可能被你買到,成為你的手機。隻要某個因素改變了,這部手機,以及它與你的關係,就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