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最法力無邊、天下無敵的是誰?
不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不是三隻眼的二郎神,而是我佛如來,也就是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
如來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個稱號,指的都是佛祖釋迦牟尼。
“如來”除了是佛的稱號,還有什麼具體的含義呢?
古人翻譯佛經時,其中深奧難解、無法翻譯的詞,就直接音譯。“如來”就非常難懂,漢語中沒有可以直接對應的詞,很難準確的把握,隻好音譯。
還是在《金剛經》中,佛祖自己對“如來”下了一個定義: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無來亦無去,換句話說,如來也就是如去。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們的本性在我們麵前的顯示”。
既然如來就是佛,因此不存在“如來佛”這個稱號。中國人搞混了,經常把他們連起來,所以我們常常聽到如來佛的稱法。
怎樣才能早日見到如來,度自己到彼岸呢?
《金剛經》中,佛祖以反例入手,告訴了我們答案: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祖外在的“相”非常完美——肉身的釋迦牟尼,生於古印度,是個王子。他容貌偉岸,是個美男子。再加上多年的修心養性,通透事物,在氣質上非同凡響。很多人學佛,是衝著佛的完美身相去的,希望自己也能修一個。
《金剛經》中,佛與須菩提對話的記錄者阿難,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曾是個王子,而且還是個著名學者。佛祖所言說的經典,都是阿難做的記錄。阿難拋棄俗世繁華,追隨佛祖,就是因為看到佛祖那麼漂亮,有那麼完美的外表、那麼出眾的風度,才決定出家的。被佛祖知道後,把他狠狠地斥罵了一頓。
其實,佛的本性是如來,“色”和“音”,都是外在的“相”,是虛妄的“邪道”。隻有拋棄外在的“相”,才能見到佛。
有一次,佛祖忽然外出,所有的弟子到處尋找,都不知道佛祖的去處。後來,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以天眼觀察,知道佛祖去為聖母摩耶夫人說法,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回來。阿那律把這個消息了告訴大家,大家都非常思念佛祖。三個月很快過去,佛祖就要回來了,弟子們都爭先恐後出去迎接。這時,須菩提正在縫衣服,他本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忽然心中一動,又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心中想道:“佛祖的真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見。要想見到佛祖,就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空寂的,知道森羅萬象的諸法是無我的。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作,也沒有所作。我已體證到諸法的空理,不應該為事相所迷。我現在去迎接佛祖,就見不到佛祖的法身。”須菩提有了這樣的認識,就安然地坐下來繼續縫補衣服。
在眾比丘尼中,有一位神足第一的蓮華色,第一個搶先迎接佛祖,她對佛祖一邊膜拜,一邊說道:“佛祖!弟子蓮華色第一個先來迎接您的聖駕。”佛祖微笑著慈和地說:“蓮華色!你不是第一位來迎接我的人!”蓮華色非常驚奇,看看左右,以懷疑的口吻問道:“佛祖!弟子敢問,在蓮華色之前,是誰已迎接到佛祖呢?”佛祖笑著,看看很多弟子都趕上來,像是回答蓮華色,又像是告訴大家道:“你們很好,很遠地趕來迎接我,但是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須菩提此時已體察到了萬物的空性。見佛法的人,才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