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色·戒”中間那一點(2 / 2)

女人也首先是人,隻有站在愛情之外看人生,你才能看見更精彩、也更豐富的人生,才會明白:愛情是重要的,但人生繁華、宇宙遼闊,我們女人要真誠麵對愛情,但不執迷於愛情。

佛教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語詞了,即便對佛教完全不了解的人,也能隨口說出。但佛教中的這個“色”,不是“色情”,也不是王佳芝所糾結的“情色”,而是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

“色即是空”,凡是一切看得見、摸得著,以及聽到、嗅到、想到、意識到的事物,都如夢幻泡影,虛而不實。

佛陀拋棄王位,脫掉錦緞華服,舍棄金玉之寶,換成簡陋僧衣,托缽四處化緣,把大千世界放在眼前用顯微鏡審視。在佛陀眼裏,王位就像空氣中的灰塵,金玉之寶就像扔在地上的瓦礫,華美衣服就像無用的破布,而大千世界就像一粒恒河沙那麼渺小。佛陀看破了所有“色”!

色身是父母所生,需要吃飯、睡覺、走路等,有生老病死之憂;得道的菩薩和佛的身體,不是色身,而是法身,是清靜離垢妙極之身。佛教認為,人人心中都有個法身慧命,對於修行者來說,需時時謹慎從事,要一輩子管住自己的“身、口、意、業”,這樣才能讓我們這個臭皮囊(色身),聽從於我們心中的那個法身慧命。

可是,這個色身是很麻煩的,經常麵臨這樣那樣的誘惑,被欲望驅使,怎麼辦呢?

兩個字:持戒。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用“戒定慧”來約束色身。

色戒是佛教的第一根本大戒。那麼情戒呢?

沒聽說。

有道是“不癡狂,不成佛”。

對於愛情,佛法沒有加以否定。事實上,佛教不否定任何東西,而是教你認清一切事物的實相;當你真正體悟到一切事物緣起性空的本來麵目,你就知道怎樣看待它們了。這是佛法上所講的“智慧”。

佛教的修行,沒有要我們放棄愛情,而是要以智慧正視愛情,以健康的態度享有愛情,而不癡迷於愛情。當你失去愛情或是愛的對象時,也能以健康的態度麵對,不致失去理性,傷心得死去活來。

可能有人會問:愛情是盲目的,哪能保持智慧的愛情?以所謂健康的態度,麵對失去的愛情,不是很冷淡無情嗎?

《金剛經》的修行目標是,心中有愛有情,但沒有情執。

把愛與情擴大為大愛,也就是“慈悲”,“慈”就是予人快樂,“悲”就是拔人痛苦。

學習菩薩救苦救難,廣度有情眾生的精神,是《金剛經》的靈魂。

智慧慈悲的佛教,對於愛情,看似無情卻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