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祖看來,眾生之所以陷溺於苦海不能自拔,就是因為執著於塵世諸色,貪戀榮華富貴,至死不悟。悟道成佛,就必須看破紅塵,證悟“空”諦。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佛學也是“空”學。如果不參悟空諦,縱然讀遍佛經,也不能成佛。正是有鑒於此,菩提祖師為孫猴子起了個“悟空”的法名。
西天取經,是一項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也是觀音菩薩特意為孫悟空安排的一番“磨礪心誌”之旅,這是孫悟空必經的一個過程。西行路上的磨難,有外在的“邪惡勢力”,對此孫悟空憑借大無畏的精神與超強本領,能夠順利駕馭;更大的挑戰來自內在,就是與他形影不離的緊箍兒與緊箍咒。它的作用與威力,不止是肉體上的折磨之苦,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蛻化之痛”,這就需要孫悟空有超越常人的意誌與毅力,接受它的考驗。經過十四年的磨礪,曆經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終於感“悟”到了“空”的真諦,最終成為“鬥戰勝佛”!
對普通人來說,人生要盡可能“八戒”,但更要學會“悟空”。
有一個禪宗故事,很能啟示我們凡人“悟空”:
有人問慧海法師:“法師,你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道:“有。”
“是什麼呢?”
慧海回答說:“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麼區別呢?”
慧海答:“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不一樣呢?”
慧海說:“他們吃飯時,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厲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因而迷失了自己,這是他們生命最大的障礙。人活在世上,自然要受到很多條條框框規矩戒律的束縛,身心都要受到紛繁世事的困擾。但在背負這些枷鎖之餘,卻不能讓心靈為之所累。
我們“悟空”,並非是要去領悟佛學真諦而成佛,而是應該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一些,不必汲汲於功名利祿,以免成為欲望的階下囚。
讀了《金剛經》,豈止一個“戒”字了得?關鍵在於“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