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八戒更要悟空(1 / 2)

《西遊記》中,當豬八戒被唐僧收為徒弟時,他自己說:“師父,我是菩薩已與我摩頂受戒,起了法名,叫做豬悟能也。”三藏笑道:“好,好!你師兄叫做悟空,你叫做悟能,其實是我法門中的宗派。”悟能道:“師父,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我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那呆子歡歡喜喜道:“謹遵師命。”因此又叫做豬八戒。

八戒所說的“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混合以後的禁忌。五葷,是指佛教忌食的五種辛辣蔬菜,即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茗蔥;道教把雁、狗、烏龜列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稱作“三厭”。

佛教的“八戒”,是為在家的男女信徒製定的八項戒條: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即正午過後不食)。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八戒”要一一做到確實很難。我倒覺得,“八戒”對今天的我們是一個很好的提示,提示我們人生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去做的,例如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過度、醉心奢華等。

人活世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欲望。人生在世,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欲望得到滿足與失落的不斷交錯,於是人們不知不覺地在欲望的海洋中沉浮著,便有了悲、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鹹。

有這樣一副對聯,對人生頗有指導和規誡意義:

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

人處世上,要八戒更須悟空。

豬八戒一有機會就睡,永遠都想著吃,時刻惦記著留在高老莊的媳婦兒。他原本是“天蓬元帥”,隻因“酒醉戲嫦娥”,被貶到凡間,又誤投為豬胎。他本來就是因為生活作風問題,被打入下界變成豬的,可取經途中,豬八戒仍然一直癡心不改,情色未泯,見到漂亮美眉,總是嘻嘻哈哈地和人家臭貧上幾句。更可笑的是,他竟然辛辛苦苦地攢了四兩六錢銀子,藏在自己那扇大耳朵裏,留著啥時候回高老莊花。豬八戒的這些表現,集中體現了人在物質層麵的最基本欲求,屬於佛家所講的“色”的層麵。

孫悟空代表的,則是人在精神方麵的追求,即佛家所說的“空”的範疇。

“悟”是一個過程,而“空”則指的是一種結果。通過多年的修煉,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要達到的是一種“無我”的境界。

當然,開始的孫悟空,是不具備這樣的“空”性的。他脾氣暴躁,經不得別人的一點“小話兒”。但到最後,他把這一切都看淡了,如來封他為“佛”,他也隻不過拱手說了句“謝謝”。

孫悟空最精彩的“大鬧天宮”,起因就是由於好名。由於齊天大聖有名無實,所以他沒有成為王母娘娘蟠桃會的座上賓,一氣之下,他跑去偷食,索性連太上老君的金丹也偷吃了,更放肆地把蟠桃會的玉液瓊漿偷來開“仙酒會”,搞得天庭震動。後來,他被壓在西天如來的五指山下五百年,依然不改這俗世的好名之心。所以,在取經路上,他經常想到不要壞了名頭。如七十六回,大鵬雕說他不像是萬裏傳名的好漢,是個小輩猴頭,專在人肚裏做勾當。孫悟空為了顧全名頭,隻好出來決鬥。可見,他對“名”看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