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1757—1827)有首著名的詩曰《天真的預言》,開頭四行是這樣寫的: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佛學大德弘一法師(李叔同)曾這樣把這詩翻譯成中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

君掌盛無邊,刹那含永劫。

現代詩人梁宗岱(1903—1983)則這樣翻譯了這首詩:

一顆沙裏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裏一座天堂。

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裏收藏。

我個人更喜歡弘一法師的翻譯。他的翻譯中有一處故意的錯誤,就是把英文原文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變成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弘一法師故意的犯錯,更有佛法的光輝,這和他對佛典的熟悉有關。

《華業經》說:

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在佛教的經典裏,常常借微小以表達一種獨特的世界觀,認為微小的顆粒中,存活著微妙廣大的世界。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有一個“小宇宙”。

尋常細微之物,換個角度,卻原來孕育著大千世界。

最深刻的佛法,就體現在最簡單、淺白的日常對話中。《金剛經》中,佛祖對須菩提說: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雲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河,也是亞洲的著名大河之一,最寬的地方達二十公裏,它的上遊在西藏,其源頭是一個貌似大象的山口,中途集納百川。因為它從雪山流下來,就像從天上流下來一樣,所以恒河的原意叫“天堂來”。恒河灘上的沙子,細若麵粉,難以計數。當然,宇宙中有成千上萬條無法計量的“恒河”,所聚集沙子的數量,就可想而知了。

佛祖每遇龐大的數字,總喜歡借恒河沙譬喻。恒河沙數,比喻數量多到像恒河裏的沙子那樣無法計算。

恒河一粒沙平平常常,可每一粒沙子都蘊涵無窮能量,等待人們去開發,象征每一個平凡人,都有偉大的潛能,具有無限價值。

每個生命都是太陽底下的新事物,以前從未有像它一樣的東西,而且永遠也不會再有。有一則流傳甚廣的寓言是這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