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但是,我們又總是渴望占有,拒絕放下。
《世說新語》裏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女孩到了結婚的年齡,有人問她:“東邊這家清貧,但兒子相貌俊朗、品行端正;西邊這家富有,但兒子相貌醜陋,是個酒囊飯袋,你選擇哪家的兒子做丈夫呢?”女孩答道:“我想住在東邊這家,到西邊那家吃飯。”
既是選擇,自然非此即彼。這個女孩未免太貪心了。人世的煩惱,都是源於我們心裏放不下,或愛情、或名利、或金錢……
佛祖沒有煩惱嗎?
我想,他的煩惱更多,因為他承擔著解脫眾生的重任。
佛祖正是用金剛劍,斬去了一切外在的煩惱,才有大智大覺的。
《金剛經》的“金剛”二字,就是金剛石(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鑽石),為八麵或十二麵之結晶。把金剛石放在日光或燈光下,就會放射出燦爛的光彩。金剛石的質地特別堅硬銳利,能切割玻璃,能雕刻岩石,能鑿穿岩層,能鑽磨一切寶石,為萬物之中最尖利者,以此來比喻佛法的智慧。《金剛經》就是降伏心魔的慧劍。
在現實生活中,麵對生活的超重,應該重新麵對自己,站在生活之外看生活,認識到人類的渺小。這個世界每天都有新的商品誕生,物質越來越豐盛了。但物質相對於人來講,永遠是身外之物。人類已經把自己的衣食住行打點得越來越精致,把外在的條件整治得越來越舒適了。
但是心靈呢?
卻在越來越輝煌的物質文明中萎縮,淹沒在閃爍的霓虹燈下,迷失在情感的沙漠裏。
佛法裏麵有一個詞叫“覺悟”。什麼是覺悟呢?
覺的繁體字形是“覺”,與“學”、“斅”是同一字頭,原初的形狀像尚未發育完全的孩童的頭顱,寓意是指心智尚未健全的人,後來寓指人的頭腦;下麵一個看見的“見”字,這一合體象形字的字義為,用頭腦感知或辨別。悟是“忄”旁加一個“吾”字,忄即心,是該字的形旁,“吾”是表聲音的聲旁,這一形聲字的字義是,用心來了解和領會。從字形來分析,“覺悟”的含義就是,用思維和心智感知事物,從而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認清。
佛經中最讓人覺悟、影響最大的就是《金剛經》。
我讀《金剛經》,最珍貴的體會,就是心靈在一點點地覺悟:很多人活得夠用心、夠努力、夠忙碌、夠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樂、不幸福、不成功,因為他們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知道什麼該堅持、什麼該放棄。
人的一生好比負重賽跑,從一出生,就不斷往身上加“沙袋”,然後在不堪重負中終了一生。人生的確有太多的“沙袋”:“學業沙袋”、“名譽沙袋”、“錢財沙袋”、“房子沙袋”、“情欲沙袋”、“兒孫沙袋”等等。大多數人一輩子,就背著這些沉重的“沙袋”,疲憊地活著,直至生命終結。也有一些聰明人,能洞明世事、了悟人生,放下“沙袋”,活得自由自在。清朝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在自己人生春風得意時,曾寫下過這樣的句子:
名利竟如何?
歲月蹉跎!
幾番風雨幾情和!
愁水愁風愁不盡,
總是南柯!(《遠浦歸帆》)
這不是落魄寒士自我解嘲的風涼話,而是鄭板橋經曆了名利巔峰後的透達。世事無常,人們所拚命追求的、所擁有的,是否是最珍貴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