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一位高僧名叫德山宣鑒,俗姓周,很有慧根。他經常向僧眾宣講《金剛經》,還寫了厚厚的一本書《金剛經注疏》,在佛門弟子中很有名。因此,德山法師在很年輕時,就得了個綽號,叫“周金剛”。
有一次,德山法師挑著行李和他寫的《金剛經注疏》,出門拜訪其他高僧。途中,他遇見一個賣餅的老婆婆在路旁歇肩休息。此時,饑腸轆轆的德山宣鑒,聞到香氣撲鼻的餅,按捺不住,上前買餅作點心。
老太婆指著德山法師挑的擔子問道:“師父,你這挑擔中裝的什麼?”
德山宣鑒答道:“裝的是我寫的《金剛經注疏》。”
老太婆說道:“既然你精通《金剛經》,那我就向你提一個問題,答對了,我送餅給你當點心吃;如果沒答對,就請你到別處去買,我這餅也不賣給你了。”
德山法師答道:“那好,請老施主提問吧。”
老太婆問道:“《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道師父今天您要點哪個心?”
德山法師聽後,不知所措,無言以對。
德山法師是研究《金剛經》的,他為何答不出老太婆的問題?
理障。
讀《金剛經》,最要重視的就是“無住”兩字,就是不讓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讓任何事物纏住了自己的心。若能了悟“無住”,就會走近佛陀了。
在這則公案中,德山宣鑒雖對《金剛經》了然於字句,但他“當下”的心,卻被“買餅充饑”占據,看不清心的本來麵目,所以被老太婆問得瞠目結舌。
其實,老太婆的問題很好答,德山隻要說:“謝謝老人家的供養!”挑起經擔,頭也不回,揚長而去,他就不必吃憋,吃憋的應該是那位老太太了。
眾生的心,就像時間一樣,不停在變,永遠把握不住。我們說一聲未來,就已經變成了現在;說一聲現在,又變成了過去。時間一分一秒地無聲流淌,一個個“現在”,不斷地變成“過去”。我問你現在的心思是什麼?你回答的內容,已經是你上一秒鍾的心思,流到“過去”的河水裏去了。
沒人知道自己未來會有什麼想法、心會有什麼改變。別說“永恒”,世上沒有永恒。與其寄希望於未來,不如珍惜現在。用現在心,麵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
過去心不可得,所以我們不必常常把自己關在過去裏出不來;現在心不可得,所以不必整天愁眉苦臉地像等待被判決的囚犯;未來心不可得,所以我們更沒有必要杞人憂天。
隻有無所執著,才能成佛。
我們的煩惱、痛苦、絕望、發怒,或者從容、自在、快樂、閑適之類的感受,都源於我們的心。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我們的心都會對情緒產生影響,或悲或喜、或煩惱或自在、或絕望或希望,要感受到更多的幸福與快樂,就必須學會管好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