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在講《金剛經》之前的日常生活,平淡無奇,卻像牛頓頭上的蘋果一樣紛紛砸下。若沒有須菩提的當機醒悟,請佛祖詳解,恐怕就不會有我們今天所見的《金剛經》了。須菩提發問的那一瞬間,可以說觸發了參透紅塵的智慧。

佛經中常常提到瞬間、刹那、彈指。毛主席詩詞中就有“彈指一揮間”的詩句: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節選自《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為“彈指”就是用手指輕輕一彈。其實,“彈指”並非用手指“彈”,“彈指”、“刹那”、“瞬間”,都是來自印度的梵語,是佛教中時間的量詞,均表示時間非常短暫的意思。

到底有多短呢?

根據佛教典籍《僧祇律》記載:

刹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據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24小時有480萬個“刹那”,24萬個“瞬間”,1.2萬個彈指,30個須臾。以現代的時間來計算,一晝夜有1440分,那麼,一“須臾”等於48分鍾,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我們常說的“一刹那”,也是佛教中最短的時間,應該是0.018秒。

無論“彈指”、“瞬間”,還是“刹那”,在佛教中都是重要的“當下”。隻要如須菩提一般,在那一個“彈指”間,你悟道了,那個“彈指”間,就有了“涅槃”的意義。

中國哲人很早就開始了對於時間的沉思,孔夫子站在水邊慨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以“白駒過隙”,喻指人生的短暫。《詩經》則更早就唱出了人類麵對時間的悲涼之歎: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憂矣,於我歸處?(《曹風·蜉蝣》)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它的生命僅有幾小時。然而在這幾小時內,要經過兩次蛻殼,練習飛行,交尾,產卵,非常忙碌,完全不飲不食。蜉蝣的成蟲很美,它身體柔軟、纖細,卻長著一對大大的、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身姿輕盈,宛如纖腰的古代舞姬;它的尾部,有兩三條細長的尾絲,就像古代美女長裙下拖曳的飄帶。它停歇時,翅膀恰似舞姬的裙裾層累,平添百般風致;飛起時,翅膀在陽光下折射成七彩,俏麗動人。

蜉蝣的生命這樣美麗,卻又這樣短暫,詩人難免要見之怦然心動:“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然而,目擊著美,詩人卻興起一種惆悵的情感,由此聯想到了人生——人生的精彩,正如蜉蝣飛舞時的美麗一樣,轉瞬即逝,絢爛過後呢?百年後,我,又在哪裏?詩人已經認識到,人生的歸宿與蜉蝣的歸宿,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都不可逃避死亡的規律!